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為民族復興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王一鳴

2022年05月27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引領我國經濟建設變革性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很多情況是改革開放以來沒有碰到過的。與此同時,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變局加速演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全面系統回答了我國經濟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認識的升華,是我們黨推進經濟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為我國在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在經濟建設領域推動一系列深層次變革性實踐。

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集中統一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黨的十九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集中對我國發展作出部署。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經常性研究經濟工作,中央財經委員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經常召開會議,加強對經濟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引領中國經濟巨輪始終沿著正確航向前行。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地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實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重大突破。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支持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提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全面科學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加強基礎前沿研究,努力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解決供給側結構性問題作為主攻方向,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2015年以來,我國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落實鞏固、增強、提升、暢通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提升產能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發揮了治本作用。高質量發展就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我們持續壯大實體經濟,推進制造強國建設,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有效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力和韌性。適應數字化轉型趨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在電商平台、移動支付、網絡購物、跨境電商等領域持續創新,涌現出一批世界級企業。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立意深遠、內涵豐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這一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是我們應對世界大變局的戰略舉措,也是我們順應國內發展階段變化、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自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來,我們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大循環,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同時,依托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形成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在開放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

在波瀾壯闊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變革性實踐中,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為人類減貧事業作出巨大貢獻。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我們在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經濟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53.9萬億元增長到114.4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7.7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由2012年的11.4%上升到18%以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得到鞏固提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萬美元,接近世界銀行2021—2022年確定的人均1.27萬美元的高收入國家門檻。

成功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1.91%提高到2.44%,我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至第十二位。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部分領域實現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創新集群排名中均進入前10位。

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持續提升。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鞏固提升,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比重提高,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數字化轉型加快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基於工業互聯網的產業生態加快構建,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呈現新局面。一批新的區域增長極加快興起,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得到拓展。2021年,我國城鎮化率由2012年的53.1%上升到64.7%,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形成網絡化城鎮體系。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下降到2.5︰1。

經濟發展韌性明顯增強。我國經濟在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中,顯現出強大韌性和抗沖擊能力,保持平穩增長,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保持在30%左右。特別是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我國經濟在逆境中砥礪前行,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國際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完全有條件有能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我國經濟建設的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雄辯地証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科學真理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引,我國經濟必將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27日 09 版)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