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敬讀碑文:黨的精神譜系的創新傳播

李舒 

2022年05月21日09:24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學習時報於2019年5月開辟“為了新中國——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專欄,引發社會熱烈反響。圍繞傳承碑文承載的革命精神,2020年9月推出了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實體書《為了新中國——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2021年4月學習時報又推出了“學習黨史·敬讀碑文”系列音頻節目,通過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以及學習強國客戶端等平台傳播,不斷探索黨史和黨的精神譜系傳播的創新路徑。

“學習黨史·敬讀碑文”系列融媒體原創產品(以下簡稱“敬讀碑文”)從紙媒出發向融媒平台延伸,囊括文字、圖片、聲音等多種傳播符號,以富有層次的傳播內容、精心挑選的傳播時機、多維延伸的傳播平台,實現了重大主題宣傳的傳播創新,為主流媒體主動肩負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以“主力軍”的姿態進軍“主戰場”提供了有益啟示。

解讀碑文升華精神價值

學習時報選取革命烈士紀念碑這一庄嚴肅穆的傳播介質,通過闡釋和解讀凝重而富有歷史感的碑文,構建了一種與革命先烈的跨時空對話,在對話中領悟他們身上所蘊含的偉大精神的時代價值。

“敬讀碑文”注重學史明理。通過對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井岡山會師紀念碑、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渡江勝利紀念碑等碑文的敬讀,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從中深刻領悟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史必然性。

“敬讀碑文”強調學史增信。通過對人民英雄紀念碑、五卅運動紀念碑、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等碑文的敬讀,教育啟迪受眾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敬讀碑文”力推學史崇德。在毛澤覃、楊靖宇、方志敏等先烈身上,彰顯著對黨忠誠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和嚴於律己的品德。“敬讀碑文”通過引領公眾向有名的和無名的英雄致敬,傳承紅色基因,涵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敬讀碑文”號召學史力行。無論是戰斗在革命戰爭時期的盧德銘、狼牙山五勇士、“劉老庄連”八十二烈士等英烈,還是奉獻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雷鋒、焦裕祿、消防員等英模,他們的事跡都從不同向度詮釋著黨的精神譜系。“敬讀碑文”激勵人們將所紀念的精神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在錘煉黨性、為民服務和推動發展上見真章。

“敬讀碑文”以獨具匠心的策劃和傳播創新,開掘了鮮明政黨屬性與厚重歷史屬性一體融通的重大主題宣傳新路徑,實現了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的深刻闡釋和富有時代生命力的價值升華。

把握時機拓展對象群體

“敬讀碑文”精准把握傳統文化節日、重要歷史事件等傳播契機,在建構中華兒女大義、大勇、大愛的集體記憶,激發擔時代之責、為人民守護的情感共鳴上作出新的嘗試。

一是尋找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共鳴。清明是承載著中國人集體情感的特殊節日,“敬讀碑文”自2020年起連續三年在清明節推出主題策劃。2020年,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以“為了新中國”為主題,將報紙專欄刊發的32篇文章集中推出﹔2021年,推出“學習黨史·敬讀碑文”系列音頻節目,開啟互動的線上向英烈獻花儀式﹔2022年,推出“學習黨史·敬讀碑文”系列音頻60期作品合輯。將主流媒體的重大主題宣傳與清明節緬懷先人、寄托哀思的文化傳統相契合,使“緬懷先烈英雄事熱淚盈眶祭英魂”的傳播主題得到有效凸顯。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共鳴,促進了公眾對黨的精神譜系的情感認同。

二是探索革命歷史與時局時事的互文。時局時事具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和較高的社會關注度。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瞻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在對朝鮮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參謁了中朝友誼塔。“敬讀碑文”緊跟時事,分別推出《緬懷先輩偉績弘揚長征精神——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碑文敬讀》《中朝友誼“歷久彌堅金不換”——中朝友誼塔碑文敬讀》,以高度的政治敏感編織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紅色紐帶。2020年一二九運動85周年之際,“敬讀碑文”推出了《時代先聲垂教后世——北京師范大學一二九紀念碑碑文敬讀》,向那個時代的青年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赤子之心致以新時代的敬意。將革命歷史與時局時事進行深度關聯,歷史精神獲得了現實回響、時代責任與使命獲得了歷史昭示。革命歷史與時局時事的互文,實現了黨的精神譜系內涵的雙向共建,推進了精神譜系的社會化傳播。

“敬讀碑文”的傳播創新實現了紀念碑這一物質客體與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征程中煥發的偉大精神的有機結合,強化了黨的精神譜系的全民族記憶建構。在這一建構的過程中,黨的歷史、精神譜系、創新理論與普通群眾間的距離大大縮短,學習時報也突破了以黨政干部和知識分子等為主要受眾的傳播范圍,在普通公眾特別是年輕人中的引導力、影響力大幅提升。

延展空間增強傳播效果

“敬讀碑文”在版面空間、敘事空間、傳播空間的多向延展,豐富了傳播內容、適應了公眾多種接收需求,有效增強了紅色話語的傳播效果。

一是以虛擬和現實空間的互補延展版面空間。一方面,推出多種形態的內容產品,充分發揮文字、圖像和聲音的組合傳播效應,借助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客戶端等平台,加大在虛擬空間的傳播力度﹔另一方面,配合內容產品傳播,推出短視頻作品征集、歌詞征文、“黨的贊歌”主體誦讀等線下活動,加大在現實空間與公眾的關聯度。線上與線下的互補傳播,擴大了“敬讀碑文”的覆蓋面、強化了傳播效果。

二是以紀念碑空間的呼應延展敘事空間。“敬讀碑文”的紀念碑有的在革命老區、改革開放前沿,還有的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或其他國家﹔紀念的對象不僅有中華兒女,還有投身人類和平正義事業的國際人士。香港新界的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是香港同胞齊心抗戰的歷史見証﹔吉林長春的蘇聯紅軍烈士紀念塔,鐫刻著在東北戰場同中國軍民一道對日作戰而犧牲的蘇聯紅軍的名字﹔遼寧沈陽的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緬懷著那些為了“保和平、衛祖國”舍生忘死的“最可愛的人”﹔朝鮮平壤市中心的中朝友誼塔,記載著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英烈的豐功偉績……這些遙相呼應的紀念碑延展了主流媒體對於反法西斯戰爭、反侵略戰爭的敘事空間,彰顯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爭取和平、維護和平的堅強決心,闡發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代價值。

三是以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的聯動延展傳播空間。在學習時報的帶動下,不少地方媒體開始發掘身邊的革命歷史,“敬讀碑文”這一形式不斷得到推廣。2020年抗戰勝利紀念日之際,江蘇地方志編撰委員會“方志江蘇”推出《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聚焦江蘇省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和銘塔,講述江蘇抗戰英雄的重大貢獻﹔2021年清明節期間,長江日報微信公眾號推出《今天,一起敬讀武漢這些紀念碑碑文》,深情講述了施洋、向警予、耿丹以及無名英烈的動人故事。

歷史充分証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的高度,取決於其精神世界的高度。黨的每一段革命歷史,都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敬讀碑文”以真實的敘事、飽滿的情感、深刻的闡釋、高度的站位,將“歷史精神”轉化為“時代精神”,彰顯了主流媒體在黨史傳承、精神傳遞、理論傳播中的使命和擔當。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基地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院長)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5月20日06版)

(責編:代曉靈、薄晨棣)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