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新時代推動共同富裕的戰略性有利條件

陳金龍

2022年04月20日08:19    來源:光明日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發展具有的戰略性有利條件從五個方面進行了系統總結,具體包括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這些戰略性有利條件,蘊含推動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制度支撐、經濟基礎、社會環境和精神力量,是新時代推動共同富裕的戰略性有利條件。

1.推動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面臨諸多關系需要協調、諸多矛盾需要解決、諸多挑戰需要應對,是一項總體性的系統工程,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推動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實現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和訴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之后,人民對於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生活品質提出了新的訴求,實現共同富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和最大心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才能順應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和訴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將共同富裕的願景變為現實。

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權勢團體、特權階層的利益,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展的土地革命,是解決貧富分化、為人民謀幸福的努力。新中國成立后實施的社會主義改造,目的在於“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並引導資本主義工商業者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鄧小平同志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並提出了先富帶動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這是我們黨推動共同富裕的具體步驟設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凝聚社會各方面力量,黨確立的共同富裕發展目標才能實現。

推動共同富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統籌謀劃和合理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總體概念,是對全社會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塊、農村一塊,或者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各一塊,各提各的指標,要從全局上來看。”推動共同富裕,既要有理念層面的設計,又要有制度層面的安排,還要有具體行動層面的舉措,需要各種措施多管齊下,各種手段齊頭並進。“共同”二字,對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隻有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確保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2.推動共同富裕的制度支撐

推動共同富裕需要制度規范、制度安排,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制度建設,我國已形成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構成的制度體系,為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支撐。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這是推動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礎。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是推動共同富裕最可靠的經濟支撐。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鼓勵先富帶后富、幫后富,是推動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經濟力量。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這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基礎。這一分配制度能體現效率、促進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也有利於調動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擁有者的積極性。基本經濟制度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又更好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促進各類資本規范健康發展,這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支撐。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既要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也要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公平正義、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需求。隨著人民物質生活的滿足,對精神生活的要求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有利於滿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促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建立在公平正義基礎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為推動共同富裕提供基礎性制度依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功能。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化解推動共同富裕過程中需要破解的系列難題,克服推動共同富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困難。比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有待制度完善和制度創新。又如,如何通過制度創新推動先富帶后富、幫后富,是制度建設需要解決的問題。

3.推動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

經濟發展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引擎,也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關鍵。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經濟基礎。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為推動共同富裕創造了物質條件。推動共同富裕的基礎在於經濟發展,即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為引領,帶動人均GDP、全員勞動生產率、居民人均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到114.4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7.7萬億美元,預計佔世界經濟的比重超過18%,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5%左右。在經濟總量實現新突破的同時,我國人均GDP突破8萬元,達到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2551美元,超過世界人均GDP水平,這意味著我國距離高收入國家又近了一步,夯實了推動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

以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帶動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發展,成為新時代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沒有高質量發展,就不可能促進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的結果。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中國經濟由此邁上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品質、實踐要求,直接對應推動共同富裕的要求,創造推動共同富裕的條件,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更為堅實的經濟基礎。

4.推動共同富裕的社會環境

持續穩定的社會環境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也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一再強調穩定壓倒一切,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創造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

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是推動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條件。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為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可能。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經濟發展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人民的利益訴求逐步得到滿足﹔通過推進社會建設,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化解各種社會矛盾,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通過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的提升,推動了社會治理現代化。社會長期保持穩定,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了社會基礎,創造了社會條件。

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形成良好社會預期。社會預期是影響經濟發展、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良好社會預期往往能轉化為有序、理性的經濟行為,使人們有動力、有耐心、有信心從事長期性、創造性的經濟活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預期不穩,容易導致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短視化,不利於經濟高質量發展,也難以形成推動共同富裕所需要的社會氛圍。因此,良好社會預期是推動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社會條件。

5.推動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隻有通過人民的創造性勞動和創新性貢獻,創造充沛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才能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財富基礎。

實現共同富裕有賴全體人民共同奮斗。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具有奮斗精神的人民。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以人民利益為價值導向和價值目標,人民主體地位得到尊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提振了人民的精神力量,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了人民創造、創新、創業的活力,成為推動共同富裕的主體力量。

推動共同富裕有賴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釋放,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志氣、骨氣、底氣空前增強,為推動共同富裕提供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也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關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充分利用我國發展具有的戰略性有利條件,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歷史賦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責任和光榮使命。

(作者:陳金龍,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