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助推共同發展

李永輝 張婷婷

2021年12月06日08:1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助推共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指出,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提高了國內各區域開放水平,拓展了對外開放領域,推動了制度型開放,構建了廣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同共建國家互利共贏。這一重要論述既點明了過去八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的原因所在,也為后疫情時代共建“一帶一路”擘畫了藍圖。

   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疊加,地區沖突不斷,國際格局重塑加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前所未有,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問題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前所未有。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卻堅持冷戰思維,將疫情政治化,組建“政治小圈子”,試圖通過搞意識形態對抗,分裂“和平與發展”陣營,擾亂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正常發展秩序,嚴重干擾了各國恢復經濟發展的步伐。

   重重挑戰之中,依舊蘊藏著機遇。總體上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大方向沒有變,國際格局發展戰略態勢對我有利,共建“一帶一路”仍面臨重要機遇。

   過去八年,“一帶一路”建設堅持開放性和包容性,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為重點,為世界各國謀求發展提供了契機與平台,得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認可。迄今,中國已經同140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在后疫情時代,各國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意願也更加強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各國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加劇了南北發展鴻溝和各國內部差距。在后疫情時代,盡快恢復經濟與社會發展,是擺在各國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務。而恢復經濟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又需要龐大的消費市場。在此背景下,中國捍衛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願意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平台,為各國發展提供新機遇,助力各國排除外部干擾,集中力量推進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把世界重新拉回到共同發展的道路上,進而降低地區間發展差距,帶動各國共享發展成果。

   在這一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出共建“一帶一路”的互利共贏作用?需要把握好三個關鍵詞,即高標准、可持續和惠民生。

   首先,高標准意味著要共享科技合作成果。經歷疫情和氣候變化的沖擊,現今一系列新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和發展技術初見端倪。中國率先提出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歐盟、日本、韓國、加拿大等也提出了綠色發展政策,綠色發展理念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支持。與此同時,數字經濟、電子商務等成為新的發展模式,AI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以及5G等新技術方興未艾。高標准就是要將當前先進的生產技術、理念、模式和高效的管理方法共享到“一帶一路”建設當中,使沿線國家能夠享受到先進生產力帶來的發展紅利。

   其次,可持續性具有多層次內涵。第一,建設項目的可持續性——項目推進要本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宗旨,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還要考慮到子孫后代的發展。第二,可持續性表現在互利共贏,即確保國家、企業、民間組織、個人等各個參與主體都能夠獲得收益。對於中國來說,要借助共建“一帶一路”來推動實現國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的良性互動,進而為自身發展和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活力。第三,可持續性還體現在共建“一帶一路”的理念原則與現存的國際秩序良性互動,推動國際秩序向著更加平等、多元、包容和公平的方向發展,並完善現存的不平等秩序,使其更符合人類的主流價值觀念。

   最后,惠民生是“一帶一路”的根基所在。從當前社會發展來看,惠民生首先要解決民眾的衣食住行問題,即通過增加就業提高民眾的收入,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使民眾的生活環境更加便利,通過發展教育來豐富民眾的精神生活,通過發展醫療衛生來保障民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總之,共建“一帶一路”需要充分調動起民眾的力量,“力量”取之於民,“建設”用之於民,使民眾獲得更大的獲得感幸福感。

   在后疫情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站在歷史新起點,中國將以更加寬廣的胸懷與視野審視與世界的關系,未來中國的發展必將繼續與世界的發展交織交融,“一帶一路”正是溝通中國與世界,將中國與世界發展融為一體的橋梁。共建“一帶一路”將順應和平、繁榮、開放、綠色、創新與文明的世界發展主旋律,為各國實現共同繁榮貢獻力量。

   (作者:李永輝、張婷婷分別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東西方關系中心研究員)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