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校有擔當

汪勁鬆

2021年11月30日08:0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校有擔當

當前,不論是面對“兩個大局”交織的新變化新要求,還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科技創新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已經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在5月28日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了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承擔的歷史使命,對各方面作用發揮提出了具體要求。

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要深刻領會新形勢下科技自立自強對於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科技自立自強所具備的條件與優勢,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強化使命擔當,為服務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1.拓展育人渠道 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牢牢把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之根本,在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主動擔當作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高校的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同企業、科研院所相比,高校科技創新最顯著的功能就是育人。從這些年我國科技實力取得的快速進步、科技創新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來看,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的,我們也應當有足夠的信心培養越來越多的大師、大國工匠。一方面,我們要不斷改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豐富和拓展科研育人渠道,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對學生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培養學生理性提出疑問、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勇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投身科研實踐,在重大科研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教育學生求真理、愛學習、肯鑽研、出成果。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視高水平科研人才培養。要通過人事制度改革、科研評價改革等工作,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鼓勵教師開展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要以學科建設和重大項目培育為牽引,下大氣力組建交叉學科群和強有力的科技攻關團隊,加強學科之間協同創新,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型團隊。

2.加強基礎研究 提升科技轉化能力

牢牢把握“國之大者”,努力打造國之重器,在服務“四個面向”中主動擔當作為。據統計,“十三五”以來,我國高校建設了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創新平台),獲得7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60%以上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牽頭完成50%的“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成為我國知識生產、自主創新的重要策源地。但是,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創新資源整合不夠,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有待優化等問題都進一步制約了更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產出。我國高校必須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四個面向”,在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作出更大貢獻。首先,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要客觀認清我國科技創新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等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新研究領域,勇於探索、突出原創,培育一批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科研項目﹔要堅持問題導向,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要通過整合資源、穩定支持、政策保障等舉措營造有利於基礎研究的環境和條件,鼓勵廣大教師積極開展基礎研究,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建設。其次,努力打造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國之重器。要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對接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在明確國家目標和緊迫戰略需求的重要領域,系統謀劃重大重點項目布局,建設集成攻關大平台,強化頂層設計和建設管理,堅持開展有組織的科研,為打造一批具有威懾力的國之重器貢獻高校力量。第三,持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要緊緊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產業方向布局和區域布局,通過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管理組織,促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機制建設和新政策落實,激發學校和科研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要謀劃布局建設領域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行業內企業提供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服務,提升我國重點產業領域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要創新服務機制和服務模式,建立高水平、專業化的技術轉移人員隊伍,制定市場化的運行機制和標准化管理規范。最后,主動融入和服務構建新型舉國體制。新型舉國體制是在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基礎上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高校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加強同地方、企業、科研機構的協同,強化高校間的合作交流,推進創新資源的流動共享,聯合開展科研攻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貢獻力量。

3.堅持自立自強 推進國際交流合作

科技自立自強絕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封閉式研發,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是辯証統一的。這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再一次凸顯了國際科技合作的緊迫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越是面臨封鎖打壓,越不能搞自我封閉、自我隔絕,而是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並且強調“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這意味著我們既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同時要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一方面,要把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高水平科技對外合作的前提和基礎。要堅持以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加強優勢領域的建設,夯實國際合作基礎,主動謀劃設計、牽頭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為解決世界性難題貢獻更多中國高校的方案和力量,在國際合作中掌握話語權、主動權。另一方面,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以共同研發項目、人才交流互聘、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為基礎,圍繞航空航天、先進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等領域,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能源短缺、糧食安全等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開展雙邊或多邊的聯合項目研究,建立國際聯合研究實體,推動建立深層次、多元化、多體系國際合作網絡,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此外,在國際科研合作的過程中,高校要以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為根本,加強國際學術傳播平台建設,積極傳播中國聲音,展示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汪勁鬆,系西北工業大學校長、長江學者)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