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史為鑒 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陸小成

2021年11月22日08:34    來源:光明日報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深刻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強調“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並再次提出要“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這是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庄重宣告百年大黨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與信心。黨的百年奮斗史,是一部踐行初心使命、篳路藍縷立業、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史詩,也是一部保衛江山不受侵犯、繪就美麗中國篇章的光輝歷史。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要牢記初心使命,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協同各方面力量和智慧,為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譜寫新篇章。

1.百年奮斗,創造美麗中國建設輝煌成就

鐫刻美麗中國建設的光輝歷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的百年奮斗歷程,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美麗中國建設史詩。毛澤東同志早在1934年1月就強調,森林的培養,畜產的增殖,也是農業的重要部分。1958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指出,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鄧小平同志指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江澤民同志強調,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資源、環境統籌考慮,不僅要安排好當前的發展,還要為子孫后代著想,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美麗中國”的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並把“美麗中國”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書寫美麗中國建設的成就。中國共產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取得的歷史性進步,必將載入中華民族發展史冊、人類文明發展史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突破性成效,創造了讓世界矚目的偉大奇跡。比如,北京以PM2.5治理為重點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2021年1至8月PM2.5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全面推行“河長制”,全市142條段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密雲水庫蓄水量2021年9月1日達到34.5億立方米,永定河斷流26年后實現全線通水。陝西將4萬多平方公裡的毛烏素沙漠變成綠洲,每年減少黃河輸沙量4億噸,成為防沙治沙的世界奇跡與綠色發展的全球典范。2020年,全國337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0%,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大國,藍天碧水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明顯增強、幸福感顯著提升。

開辟美麗中國建設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環境是最大的民生,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普遍性原則與中國發展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的康庄大道。這條道路不以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是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民本之路。這條道路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美麗世界家園建設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案。

2.以史為鑒,彰顯美麗中國建設成功經驗

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共產黨誕生后,經過百年艱苦奮斗,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建設美麗中國從此成為可能,中華大地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建立了新中國,根本改變了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舊面貌,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保証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動綠色發展,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是美麗中國建設的堅強領導核心和根本政治保証。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蘊含著對建設美麗中國夢想的不懈追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加快發展農業、林業、牧業等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加快植樹造林、興修水利,解決自然災害、水土流失等問題,加快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解決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問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美麗中國建設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美好生態的強烈期待,是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始終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比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調好經濟增長、民生保障、節能減排,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加快生態環境治理,實現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這些充分彰顯了百年大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指引中國發展繁榮、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正確道路。

3.開創未來,推動美麗中國建設行穩致遠

強化黨建引領,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向自然災害作斗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等過程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新征程上,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應著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美麗生態、宜居環境的需求,堅持黨建引領,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繼承發揚偉大建黨精神,提升黨員干部政治意識,壓實生態保護責任,為美麗中國建設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站穩人民立場,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美麗中國建設是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系統性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民生工程。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必須站穩人民立場,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不僅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更要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應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使生態文明建設扎根於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之中,讓建設美麗中國成為人人享有、人人參與的偉大事業﹔應秉持為民初心、堅定道路自信,全面深化改革,促進共同富裕,集中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上新台階。

加強創新驅動,推進科技自立自強。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人與自然不協調不和諧等諸多難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迫切需要在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等領域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加強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等領域基礎研究,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等新能源以及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創新計劃,構建綠色科技協同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自立自強,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戰略支撐與創新引擎。

推進綠色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堅持系統觀念和整體性思維,把美麗中國建設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走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加強統籌協調和系統優化,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和結構升級,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將自然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擴大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鼓勵綠色低碳消費,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實施美麗中國建設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在改善環境質量上持續發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攜手合作前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美麗中國建設,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履行國際公約,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推進全球生態修復、保障全球生態安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在新征程上,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需要協同整合全球資源和力量,堅持包容可持續發展,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主動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推動構建全球環境治理新體系,共建綠色“一帶一路”,以開放創新探索美麗世界家園建設的新路徑,以合作共贏開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作者:陸小成,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代曉靈、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