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創新發展

趙淑萍 涂凌波 李泓江

2021年11月16日08:1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發展方向。5年多來,作為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性作用的學科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三大體系”建設蓬勃發展。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尤其是理論范式創新,既取得了重要成果,又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推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建設的新發展

   百年回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聞工作和新聞事業,一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學理論體系逐步得以建立並發展起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在繼承傳統中創新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從新聞輿論工作與治國理政的關系出發,深刻洞悉新聞傳播的新現象、新問題、新趨勢,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宣傳思想和新聞輿論工作的新論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建設提供了思想引領和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媒體融合發展、網絡強國建設、國際傳播建設等方面的重要論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拓展了理論體系的廣度與深度。

   新聞宣傳管理部門、新聞學界、新聞業界主動肩負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的重任,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從各個層面發力。近年來,“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工作持續推進,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學校、進課堂、進頭腦,加強理論課程建設、理論研究和理論教育等工作﹔國家社科基金規劃強化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導向,一批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聞學研究課題得以開展﹔全國多所新聞院校定期召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研究學術論壇,組織團隊開展專項研究,成立專門研究中心或機構,進行廣泛學術交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研究論文、著作、報告等成果越來越豐富,在重要學術平台持續發揮影響,正在形成集群效應。

   在此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日臻完善,中國范式日益彰顯,主要表現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聞工作、新聞事業、新聞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扎根中國實際,總結中國經驗,圍繞新時代新聞工作的性質與任務、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新聞傳播規律、黨性原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確輿論導向、正面宣傳為主等方面,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理論論述,並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為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建設的新需求

   當前,數字技術革命推動了社會媒介化和媒介社會化的雙重進程,這使得中國的新聞活動與媒介實踐愈發呈現數字化、融合化、智能化等新特征。新聞實踐的變化與發展,對新聞學理論范式的轉換與創新提出了新需求。

   一方面,建設更加具有中國主體性的新聞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轉型與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革命交織疊加,帶來了一系列亟待破解和解釋的重大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要著力回應新聞實踐尤其是中國新聞實踐中的重大現實問題,為人們更好地理解互聯網環境下的新聞傳播活動提供新的理論視角、理論思路、理論方法。我們可以借鑒包括新聞研究、傳播研究在內的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有益成果,但同時要注意,中國新聞活動的“田野”,絕不是用來檢驗西方理論的“試驗田”。中國的新聞學研究和理論體系建設,根本在於理解、闡釋中國的新聞實踐,並指導中國的新聞實踐發展。

   另一方面,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研究的理論自覺。中華文明5000年來的歷史傳承,為中國新聞實踐提供了獨特的文化基因、文明傳統。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黨領導下的宣傳思想和新聞輿論工作,將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聞事業。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的新聞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數字技術發展、網絡社會建設等,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獨一無二的經驗和成就。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往往具有歷史性、時代性和本土性色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研究,需要吸取歷史和現實的豐富資源,在與傳統和現實對話的過程中,增強理論自覺,從認識論、價值論、方法論等維度,體現鮮明的中國特色、提供獨特的中國方案。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

   建設新聞學理論體系,是一個在傳承中創新、從實踐中展開並回到實踐、不斷與其他各種理論資源展開對話的持續性過程。因此,應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增強理論體系建設的主體性和自覺性,融通古今中外學術資源、理論資源、方法資源,扎根中國新聞活動和社會生活實際,體現中國特色、世界眼光、人類關懷、歷史視野。

   樹立大歷史觀。新聞理論研究要突破線性的、單一的(西方)現代性歷史觀,超越傳統新聞學理論以“媒介”“事實”“功能”為主導的理論話語體系,轉換研究視角,將新聞學理論置放於大歷史尺度下進行研究與反思,致力於從大歷史觀的尺度構建新聞學理論范式。

   推動文明互鑒。互聯網環境下新聞學的核心是“人”學,而當前研究中出現的諸如生態、文化、情感等各種新聞學理論范式“轉向”,也正體現了人類信息傳播乃至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可溝通性。從文明互鑒的視野出發,有助於深化不同新聞學知識體系和理論形態的對話、互鑒、融合,進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提供豐厚資源。

   堅持實踐取向。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內涵,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發展了這一觀點,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理論體系,應堅持立足實踐,善於從我國現代化發展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

   (作者:趙淑萍、涂凌波、李泓江,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萬鵬、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