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建設中國特色的歷史學離不開考古學的支撐

卜憲群

2021年10月29日08:21    來源:光明日報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發表了重要講話。時隔僅一年多的2021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又發來賀信,再次高度肯定了100年來考古學的重大成就與意義,這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視。作為中國古代史研究者,我們必須認真學習、全面領會賀信的精神實質,並貫徹落實在研究工作上,將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古學的殷切期望,轉化為推動古代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的動力。這裡我僅就百年來歷史學與考古學的關系談一點認識體會。

首先,考古學極大拓展了歷史學的史料范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00年來,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事實正是如此。20世紀20年代以前的中國史學,由於考古學缺位,史學研究的對象、范圍受到很大限制,史學研究方法也十分單一。比如,原始社會史的研究幾乎空白或隻能依靠傳說材料,文明起源研究根本沒有科學可靠的資料,許多文獻的辨偽隻能依靠傳世文獻互証。即使有文獻材料的三代秦漢,由於材料過於簡略或缺失,許多重大歷史問題仍然迷霧重重,莫衷一是。歷史學是一門實証學科,材料的缺乏使我國歷史學的很多領域隻能處於低水平層次,甚至根本沒有新的學科生長點。百年來考古學給歷史學帶來了豐厚的出土文獻、實物資料,為歷史學科學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材料,為建設中國特色歷史學奠定了扎實基礎,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其次,考古學極大開闊了歷史學的視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百年來,我國幾代考古工作者前赴后繼,開辟了我國考古事業的輝煌道路。其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擴大了歷史學的視野,豐富了中國歷史認識。人類活動的歷史與人類活動的歷史記錄是兩個不同概念,沒有歷史記錄的人類活動歷史顯然更為悠久。走出神話傳說時代,構建中華文明的史前史,沒有考古學是不可能完成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証實,我國“是世界人類起源研究最為重要的區域之一”。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巨大成績,“掙脫了以古史記載為依托的傳統古史觀的束縛,展現了更為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起源歷程”,深刻揭示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脈絡與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特別是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的豐富內涵,展現了中國史前社會前所未知的發展高度和社會分化程度,中華文明起源的時段較我們之前的認知更為悠久。

再次,考古學極大推動了歷史學研究方法的更新。考古學產生之前,歷史學研究的主要方法是以文獻証文獻,考古學產生之后,利用出土材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証據法”,成為史學研究者所公認的科學方法。盡管王國維所說“地下之新材料”、陳寅恪所說“地下之實物”的概念,和近代考古學還不能完全等同,但今天歷史學界已經普遍將其視為史學研究最為重要的方法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對我國考古學界還提出了殷切希望,我以為這不僅僅是考古學界的任務,同樣也是歷史學界的重要任務。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賀信精神,共同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作出自身貢獻。

(作者:卜憲群,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