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數字化助推社會治理模式創新(觀察者說)

文  軍

2021年10月22日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這為我們在新時代新階段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分析和准確判斷世情國情黨情,從我國實際出發,遵循治理規律,把握時代特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確保我國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基層社區構筑起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為我國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提供了重要保証。近年來,我國加快建設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為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帶來了新機遇。抓住這一機遇,需要更好利用數字技術,大力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

促進信息交流共享,提升社會治理社會化水平。數字技術的深入發展,推動了信息和數據資源的共享利用,打破了信息壁壘,增進了交流互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學校、醫院、養老院等公共服務機構資源數字化,加大開放共享和應用力度。”這有助於加強相關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和協調配合。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統籌協調下,不同部門和社會主體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社會事務的途徑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方式更加靈活,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

全面建設“智慧法治”,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法治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科技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引擎,也是提高社會治理效能的推動力。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不但有助於全面建設“智慧法治”,也為在法治軌道上推動社會治理模式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優化整合法治領域各類信息、數據、網絡平台,建設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加強智慧法院建設等,將進一步促進社會溝通、改進管理服務,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推動決策更加科學,提升社會治理專業化水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豐富了信息和數據的獲取來源與方式,有助於有關部門感知社情民意、暢通溝通渠道、提高群眾滿意度。比如,聚焦教育、醫療、養老、撫幼、就業、文體、助殘等領域,搭建遠程公共服務平台、推動數字化服務普惠應用,既能有效擴大高質量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又能促進區域間、城鄉間公共服務的合作與共享,將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運行管理服務平台,構建城市數據資源體系、推進城市數據大腦建設,有助於推動社會治理更加精准、更加科學。

推動治理更加高效,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數字技術發展與應用催生出的海量數據,能夠反映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在確保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前提下,對這些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解讀,有助於相關部門提供更精准、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在實踐中,一些地方開發並推出小程序和軟件,推進社情民意電子化、辦公辦事掌上化,不僅讓百姓“少跑腿”,而且提高了辦事效率。對海量信息進行整合分析,還有助於建立起數據監測、分析、預警、管理、決策等一整套應急管理機制,不僅能夠幫助相關部門預測社會需求、增進社會共識,還可以從中發現規律、預測趨勢、甄別風險,增強社會治理的預見性,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

數字化發展在為治理模式創新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對其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隨著治理范圍擴展到網絡空間,治理主體的能力和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伴隨經濟發展不確定因素的增多,治理體系和機制需進一步完善﹔在推動數字技術廣泛應用的過程中,需要為那些運用新技術有困難的群體提供幫助﹔等等。為此,在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的同時,還需順應數字社會的新特點新變化,不斷增強治理模式創新的系統性。在思想觀念上,把握現代科技發展大勢,把大數據思維運用於社會治理實踐﹔在體制機制上,圍繞促進社會公平,探索培育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匹配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機制﹔在隊伍建設上,加強網絡與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為數字社會建設儲備高素質技術人才和社會治理人才。

(作者為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22日 09 版)

(責編:鄭翅(實習生)、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