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發揮高校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作用

劉起軍

2021年10月12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發揮高校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作用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創造千秋偉業,人才是第一資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下大力氣培養優秀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這一重要論述為做好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指明了方向。

  1.基礎研究人才是人才強國的重要基石

  人才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標志和堅實基礎,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復強調要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有力推動人才強國建設。我們要建設的人才強國,是掌握世界前沿科技、具備國際科技競爭優勢、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的人才強國,不僅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應用研究人才和技術開發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基礎研究人才。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基礎學科薄弱、基礎研究人才缺乏的國家,不可能成為人才強國。從我國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具體情況來看,基礎研究人才之所以是人才強國的重要基石,主要原因在於以下三個方面。

  基礎研究人才是增強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的客觀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明確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一靠培養,二靠引進。受經濟實力、國際關系、科技壁壘等因素影響,自主培養人才是我國人才供給最主要的、也是最可靠的方式,因此,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直接決定了人才強國建設的成敗。而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國是否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因為在研究人才的三大類別中,技術開發人才和應用研究人才的培養都離不開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的支撐,高水平的基礎研究人才必將增強國家整體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基礎研究人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隊伍規模進一步擴大,結構不斷優化,素質持續提高,但與此同時,人才隊伍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還不得不依賴發達國家。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加強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當前“我們到了要大聲疾呼加強基礎研究的關鍵時刻”。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支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

  基礎研究人才是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要支撐。人才強國不僅表現在各類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和高科技產品的自主研發能力上,還表現在人才匯聚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上,隻有當我們國家能夠匯聚國內外頂尖人才,擁有世界一流創新團隊,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新興前沿交叉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國家才是名副其實的人才強國。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必須以大量高水平的基礎研究人才為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完全能夠培養出大師”。科學領域的“大師”也就是世界頂尖的科學家,他們絕大多數是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者,或者與基礎研究密切相關,他們的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創新,甚至帶來了劃時代的變革。“大師”對科技發展的巨大貢獻,反映的正是基礎研究人才對於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重要意義。

  2.高校具有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獨特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高校基礎學科眾多,基礎研究底蘊深厚,擁有專業化的人才培養體系,能夠使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相得益彰,因此高校在培養基礎研究人才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人才資源匯聚優勢。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需要規模宏大的人才隊伍的強有力支撐,培養基礎研究人才需要既深諳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又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深厚學養的人才隊伍。高校師資力量、科研力量雄厚。高校人才隊伍不僅體量大,且專業覆蓋面廣,是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

  科研平台匯集優勢。科研平台是高校匯聚人才、培養人才、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搖籃”。基礎研究由於周期長、風險高,科研平台建設需要大量的、長期穩定的人財物投入。由於我國高校的公益性屬性,高校更多把社會效益、社會貢獻放在首位,高校各學科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等各個層次的科研平台,可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具有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獨特優勢。

  學科交叉融合優勢。我國高校大多學科門類齊全、實力雄厚,這是開展基礎研究的前提和保障。人文社會學科與自然學科、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理科與工科等的學科交叉融合,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是催生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和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實踐証明,當今許多重大科學研究新生長點的發現、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乃至新學科的誕生,既植根於深厚的基礎研究,也往往是學科交叉和相互融合的結果。多學科、多層次的學科結構,使高校在培育交叉學科、創建新的學科增長點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這有利於開展聯合攻關和綜合性的基礎研究,有利於基礎研究人才的培養。

  3.高校培養基礎研究人才要多措並舉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有各項事業發展的廣闊舞台,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高校要成為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必須主動擔當作為,出新招、求實效。

  加強黨委統一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人才工作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隻有堅持黨對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的思想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才能為做好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証和組織保証。高校黨委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把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形成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工作格局。立足實際、突出重點,做好頂層設計,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在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提供服務等方面下功夫,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對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履行主體責任不到位的要問責。

  創新評價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人才評價這個‘指揮棒’”,“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基礎研究工作具有長期性、積累性、不確定性的特征,對基礎研究人才的評價要根據實際情況創新評價方式。一是“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創新基礎研究人才評價體系,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既重視直接產出,又重視社會效益﹔既重視近期效果,又重視中長期效果﹔既重視成果數量,又重視成果質量及其對未來創新的影響和引領帶動作用﹔既把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尊重和認可所有參與者的貢獻,又防止短期化、功利化傾向,促進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持續健康發展。二是完善分類評價。根據基礎科學研究特點和規律,均衡考量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設定科學的基礎研究人才分類評價標准,著力解決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准單一、評價手段趨同等問題,如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重點評價研究的原創性和學術貢獻,戰略導向類基礎研究重點評價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效能等。三是完善同行評價。建立完善以同行學術評價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加強國際同行評價,發揮多元評價主體的作用﹔加強評審專家數據庫建設,建立評價責任和信譽制度,確保人才評價的公平性、透明性和科學性。

  壯大人才隊伍。堅持全方位謀劃,多舉措穩定人才、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壯大人才隊伍,使基礎研究事業青藍相繼、人才輩出。一是穩定基礎研究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突出成績且具有明顯創新潛力的青年人才。”構建分階段、全譜系、資助強度與規模合理的人才資助體系,使基礎研究人員甘坐板凳十年冷,靜心篤志地進行基礎科學研究。二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在培養對象上,重點加強優秀中青年教師的培養,使之逐步成為基礎研究的骨干隊伍,尤其要加快培養一批30至40歲具有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在基礎前沿領域和應用基礎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領軍人才。在培養方式上,通過實施青年科學家長期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計劃,鼓勵青年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工作,建立老、中、青人才“傳幫帶”機制,形成基礎研究的師承效應。在學科設置上,積極設置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相關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本科生培養,探索基礎學科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等。三是吸引基礎研究人才。一方面,發揮各類基礎研究平台對人才的“磁場效應”,多方引才引智,廣聚天下英才,形成優秀基礎研究人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共生效應”。另一方面,吸引、選拔優秀青年學子投身基礎研究,從研究生培養階段開始就大力提倡基礎研究﹔加大對基礎學科博士后的支持力度,吸引國內外優秀博士畢業生從事博士后研究。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在數理化生等學科建設一批培養基地,吸引、選拔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研究,為基礎研究輸送后備人才。

  加大投入力度。探索共建基礎研究研發機構、聯合資助、慈善捐贈等措施,在學校年度預算分“蛋糕”時,向基礎研究和培養基礎研究人才傾斜。與此同時,規范資金使用,提高科研投入效益。一是提待遇。通過直接補貼、扶持計劃、基礎研究人才專項等穩定支持方式,提高基礎研究人員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員的待遇,為他們心無旁騖潛心鑽研解除后顧之憂。二是保研發。通過保障和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基地、研究項目的研發經費,增加優勢學科基礎研究項目,支持自主布局基礎研究﹔培養、引進基礎研究優秀拔尖人才,培育高水平基礎科研團隊﹔改善基礎研究儀器設備、基礎設施、科研用房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三是建平台。對標教育部“珠峰計劃”,加強基礎研究科研平台建設,發揮特色優勢,建設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的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和基礎研究科學中心,以平台吸引、凝聚、培養人才。

  營造良好氛圍。基礎研究是打基礎、利長遠的鋪墊性工作,不少研究者可能一輩子都默默無聞。這就需要營造良好的氛圍,激勵基礎研究人員迎著春光拔節生長。一是營造寬容開放的氛圍。基礎研究需要屢敗屢試的硬拼和堅守,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澱。要營造學術民主、寬容失敗的科研環境,鼓勵基礎研究人員敢於啃硬骨頭,激發創新活力和潛力,不盲目追熱點,圍繞重要方向開展長期研究。二是營造尊崇禮敬的氛圍。對甘於寂寞、埋頭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要高看一眼、厚愛一分。改進內部科研管理,減少繁文縟節,為基礎研究人員減負鬆綁﹔大張旗鼓表彰獎勵、宣傳推介基礎研究優秀成果和先進典型,讓熱愛基礎研究、崇尚基礎研究、尊敬基礎研究人員成為風尚。三是營造科學至上的氛圍。科學研究離不開精神支撐,基礎研究尤其如此。隻有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使之成為師生共同的價值觀,才能培養造就更多兼具家國情懷和科學家精神的基礎研究人才,為建設人才強國匯聚磅礡力量。

  (作者:劉起軍,系湖南師范大學校長、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萬鵬、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