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第三次分配的社會價值

2021年08月24日15:06    來源:北京日報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梁朋在《中國黨政干部論壇》撰文指出,中央提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並把它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建設中,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能力。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全社會慈善意識明顯增強,以慈善、志願者行動等為代表的第三次分配蓬勃發展,各類慈善公益活動積極踴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還處於起步階段,2018年我國內地捐贈額佔GDP總量比例僅為0.16%,而發達國家該比例通常都在1%以上。我國志願者服務參與率僅為全國人口的3%,而美國則為44%。這一方面說明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但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還存在巨大的空間和潛力。

第三次分配有著不可低估的社會價值。從各國的經驗看,第三次分配不僅彌補了各種正式社會保障制度安排的缺漏,同時還具備柔性調和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提升公眾社會責任與社會公德的功能,扮演著提升文明道德的重要角色。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通過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的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願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不僅是對初次分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而且對凝聚社會共識和全體人民的精神力量,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第三次分配發展的趨勢看,慈善、公益和志願者行動也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環境保護、沙漠治理、養老事業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另外,第三次分配所獨具的“溫情效應”不僅讓受贈方在經濟上得到幫助,精神上得到撫慰,使其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增加,同時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分析,捐助者的高層次需求如感情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得到了滿足。“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第三次分配不僅體現社會成員更高的精神追求,將奉獻與博愛的精神融入細節與過程中,使人們在慈善和公益行為中獲得更大更持久的精神滿足,同時也將激發出全體人民更強烈的進取心和事業心,為更加幸福的未來不斷努力拼搏。(陸琴 輯)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