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獨家特稿
分享

中文何以進一步成為國際公共產品

焦思盈

2021年08月12日08:5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隨著中國不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文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語言資源和外在表現,日益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載體。當前,發展國際中文教育,推動中文進一步成為國際公共產品,對於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推動中文成為國際公共產品具有重要意義

《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聯合國將農歷二十四節氣之“谷雨”定為聯合國中文日,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的貢獻。以漢字為書寫載體的中文為中華文明傳承做出了不朽的功績,既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中文在聯合國工作語言中地位不斷上升。中文在聯合國工作語言中的地位經歷了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1945年,中國人把漢字留在《聯合國憲章》簽署區的第一行,宣告了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主義機制的決心。但是,那段時期由於中國剛從抗戰的硝煙中走出,國家貧窮落后,中文雖然作為聯合國正式語言之一,但地位並不高。這種情況自1971年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后開始發生改變,在中國代表團多次呼吁和倡導下,1973年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八屆會議通過了第3189號決議,決定把中文列為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的工作語言,自此中文才獲得了和其他正式語言同等的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中文在聯合國受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中文輸入系統的不斷完善,中文在聯合國的地位獲得了質的飛躍。近幾年來,聯合國相繼開通了多個中文社交媒體賬號,吸引不少關注。中文見証了聯合國成立的歷史性時刻,見証了中國參與聯合國事務的歷史進程。中文的運用保障了聯合國工作的有效開展,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中文使用者對聯合國的了解。

國際中文教育是構建中國國際傳播體系的關鍵依托。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20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接近2億。一方面,在世界各國,學習中文、留學中國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青年的人生選擇。漢語水平考試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可以來中國留學並且實現夢想的機會。另一方面,中文對職業發展的幫助也激發了更多人學習中文的熱情。隨著中國與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越來越頻繁,學習中文無疑會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改善自身生活水平。一般而言,掌握一種語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國文化的鑰匙。以語通心,語言是促進民心相知相通、文明交流互鑒,以及彌平發展鴻溝、達成情感共鳴、實現發展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國際中文教育在當今時代的發展方興未艾,是構建中國國際傳播體系的關鍵依托。

中文有效供給提升全球治理體系效能。中文有效供給是全球治理的公共需求。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全球性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全球治理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進一步凸顯。然而,現存的全球治理體系缺乏穩定性,表現出嚴重的碎片化、低效率等症候,無法有效應對和處理全球性問題。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全球治理效力的提升需要中國提供更多物質性、理念性和制度性的國際公共產品,有助於其他國家更好了解和借鑒中國實踐、中國經驗。在此背景下,中文不僅為國際社會提供了一個認知和理解中國所提供的各類國際公共產品的途徑,而且其自身也因進入了多國的國民教育體系和國際交往需求,正在成為一種國際公共產品。深植在中華文化中、通過中文表現出來的“和合”傳統思想精髓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為推動國際治理體系變革而提出的“中國方案”。因此,向國際社會供給中文公共產品,有助於世界各國了解並分享中國智慧,從而有效提升全球治理體系效能。

加快推進中文成為國際公共產品的路徑

平衡全球中文學習供給與需求。個性化、差異化和多樣化的語言學習需求與日俱增,對國際中文教育的理念、產品、發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市場供需角度來講,學習者對中文學習的需求不斷上升且差異化明顯,而中文資源的供給不充分不平衡。國際中文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也應當進行市場細分,提高供給數量、提升供給質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中文學習需求,解決供需矛盾失衡的問題。因此,需要持續推動“三教”體系改革:教師專業化、教法多元化、教材差異化,滿足不同漢語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筆者認為,大致可以從三個“充分利用”方面著手:第一,充分利用“全球中文學習平台”等線上智能語言學習平台,實現個體學習效用最大化﹔第二,充分利用社交媒體、漢語學習類APP、流媒體平台、門戶網站等,構建全球中文學習以及中華文化傳播矩陣,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語言學習環境﹔第三,充分利用語言數據庫,例如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的“CCL語料庫”等中文語料檢索數據庫,實現對真實語言使用狀況的把握。

完善中文產業發展體系和機制。當下,為了更快將中文打造成國際公共產品,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機遇或選擇就是,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產業化發展。完善中文產業的發展體系和機制,促進優質資源整合、核心要素流通,加快形成以中文語言為內容或加工處理對象的中文產業形態。在數字經濟如火如荼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構建以實體機構為主、以網絡在線教育等為輔的“實體+數字”產業發展模式。另外,在自然語言處理成為人工智能核心領域之一的背景下,語言與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但是,由於數據和算力的缺乏,特別是相較英文標准下的中文開源數據集的匱乏,成為制約中文信息處理領域發展的瓶頸。因此,可以發揮產業協同作用,通過共建中文自然語言處理數據及算力支持、中文語言人工智能等服務和技術,推動中文在互聯網、金融、醫療、教育等諸多領域發揮作用,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

培養“一帶一路”中文專業人才。隨著“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合作項目的規模不斷擴大,很多共建國家對於既精通語言,又具備專業知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漸上升。作為中國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的國際公共產品,中國有必要為各國民眾學習中文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推動中文的國際有效供給。為此,需要加大培養“中文+專業”人才,促進中文教育為其他產業賦能,助力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繁榮發展的案例和項目,高質量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例如,在沿線國家建立“中文+職業”或“中文+職業技能培訓”的培養模式,包括中文+航空、鐵路、農業、商貿、旅游等,實實在在立足於當地需求,為實現互聯互通提供便利。實踐表明,此舉不僅為當地中文學員擴大了就業渠道,也為增進各國語言文化交流發揮了獨特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責編:代曉靈、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