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重要評論
分享

生態美起來,百姓富起來(現場評論·紅色足跡③)

何娟

2021年05月31日08: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

 

在參觀陝西省延安市吳起縣退耕還林展覽館時,講解員提及一個小插曲:幾年前,一位攝影愛好者偶然拍到一隻“大黑鳥”的照片,后經林業局核實確認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這一消息令許多人欣喜不已。當地人說:“環境好不好,看鳥就知道。”黑鸛“光臨”吳起,給這裡的生態環境投下了實實在在的認可票。

乘大巴車行進在吳起的山水之間,綿延不斷的綠色映入眼帘。很難想象,這裡20多年前還是溝壑縱橫、黃土滿坡的景象——固不住土、蓄不住水,隨之而來的是打不起糧,年年廣種薄收,深陷“越窮越墾、越墾越窮,越牧越荒、越荒越牧”的循環。“晴天黃沙漫天,雨天黃水滿山”“春種一面坡、秋收一袋糧”,是曾經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的真實寫照。

困則思變。怎樣解決廣種薄收問題?如何緩解沙暴漫天的現狀?透支、犧牲環境的老路子肯定不能再走了。“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當地干部群眾痛定思痛,決定封山禁牧,把生態承受力弱、不適宜耕種的土地退下來,將“嘴是一把剪,蹄是四把鏟”的山羊圈養起來,以“人退”換“林進”“草進”。戰爭年代凝結而成的革命精神,化為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的實干和擔當。短短幾年間,吳起人民累計栽樹4億多株,人均栽樹近4000株,成為造林史上的一個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強調:“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如今,吳起縣的林草覆蓋度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72.9%,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在最新的衛星遙感圖上,吳起縣的綠色令人印象深刻。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探索生態扶貧模式,推出林業項目傾斜脫貧、勞務造林優先脫貧、生態補償幫助脫貧、護林管護扶持脫貧等一系列舉措。從種植經濟林,到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旅游,許多人通過吃“生態飯”致了富,全縣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7年的887元增至2020年的13045元,走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攻堅相互促進的新路子。可以說,從大地綠起來、生態美起來到百姓富起來,吳起的變遷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好証明。

放眼望去,吳起只是中國綠色拼圖的一小塊。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日益深入人心,到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生產生活,再到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實現良性互動,一片片綠色延展開來,見証著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事實証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惟其如此,才能讓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無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還是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生態文明建設都是題中應有之義。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我們就一定能守護好祖國的綠水青山,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31日 05 版)

(責編:張靚怡(實習生)、吳楠)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