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持續釋放三大潛力

曾 錚

2021年04月02日08:43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持續釋放三大潛力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最為直接的目的就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釋放國內市場潛力。為解決目前存在的總量、結構、體制等方面的問題,我們要在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上下功夫,不斷釋放總量、結構和體制三個方面的系統性潛力,從而拓展超大規模市場的廣度、寬度和深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看到,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最為直接的目的就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此培育我國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其核心就是要釋放國內市場潛力。釋放潛力的言下之意在於,由於各種因素影響,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存量與增量仍然有很大挖掘空間。要科學識別我國市場潛力到底來自於哪裡,如何通過政策調整加以釋放,從而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

  總的來說,要從投資和消費兩個層面入手,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發力,通過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擴增市場容量,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市場結構,通過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完善市場體制,最終解決總量非效率、結構非均質、體制非對稱三個方面的矛盾,以立體化的政策體系釋放總量、結構和體制三個系統性潛力,從而拓展超大規模市場的廣度、寬度和深度,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發揮總量性潛力——

  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我國經濟運行的一個典型特征。近年來,我國利用國內市場規模優勢,加快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效助力達成宏觀經濟運行目標。但要看到的是,我們仍然存在內需釋放效率不高的問題,需要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加以調節,著力建設消費和投資需求旺盛的強大國內市場。

  一是激活存量消費需求。應該針對我國進一步釋放存量消費的堵點,加快落實全面促進消費相關政策,暢通居民消費市場的“微循環”。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進一步促進商品換代升級類消費增長,還要順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破除抑制服務性消費的相關障礙,加快培育新型服務消費,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既要推動建設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進一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還要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推動存量消費能力逐步釋放。

  二是不斷優化投資結構。從投資角度看,我們還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交易成本較高等短板。對此,要突出投資重點、提升投資效率、優化投資質量,夯實我國國內市場持續穩定擴大的基礎。比如,要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短板,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要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形成針對總資產規模超過120萬億元工業企業設備更新改造升級的龐大投資市場﹔要聚焦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有效投資,不斷拓展城鄉市場范圍。此外,面向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不斷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切實形成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市場體系。

  三是平衡各類需求關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核心是逐步釋放內需潛力,要注重各類需求內部以及各類需求之間的跨周期平衡,以提升內需潛力挖掘的可持續性。首先,要注重擴大消費政策和促進投資政策的跨周期設計,均勻釋放內需潛力,保障長周期中內需的可持續增長。其次,要處理好投資與消費之間跨期配置的問題,保持合意的儲蓄率、投資率和消費率,以促進內需長期健康發展。此外,要建設高水平開放平台,在穩定出口的同時特別注重擴大進口,形成內外需良性互動的局面。

  釋放結構性潛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具備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但同時產業供給、城鄉區域、收入分配都存在結構性矛盾,整體呈現結構非均質特征。因此,要通過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破除和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逐步釋放結構性潛力,有效拓展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寬度。

  一是優化產業有效供給。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導致國內有效需求難以滿足、新興需求難以創造、供需鏈條難以暢通,必須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高水平循環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首先,要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和高端產品供給質量,構建高質量的現代產業體系。其次,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鼓勵發展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再次,暢通產業鏈和供應鏈循環,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

  二是拓展城鄉區域市場。城鄉區域發展不均衡是制約我國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堵點之一,通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將極大釋放區域間的結構性內需潛力。首先,要進一步挖掘中西部市場潛力,在中西部地區打造新的增長極和區域消費中心,平衡好制造業產業鏈外遷和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關系,加強區域間不同級次產業鏈的融合﹔其次,應將新型城鎮化作為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的抓手,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發揮中心城市需求集聚和需求創造的功能,拓展城鎮地區內需市場新空間。此外,還要充分挖掘縣鄉內需潛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切實規范農村消費市場,推動農村消費升級。

  三是推動收入分配調整。針對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現狀,要通過構建完善更為公平和均衡的收入分配體系,進一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升全社會的消費邊際傾向,促進全社會消費擴張。在這一過程中,要完善工資制度,保証勞動者工資收入隨經濟發展而增長、隨勞動生產率提高而提高,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同時,要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的調節力度和精准性,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挖掘體制性潛力——

  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關鍵在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釋放體制性潛力,暢通市場循環、疏通政策堵點、打通流通大動脈,推進市場提質增效,有效挖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深度。

  一是夯實市場體系基礎制度。要通過全過程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強化產權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和司法保障制度構建﹔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全方位健全公平競爭制度,增強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剛性約束,筑牢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有效運行的治理規則基礎。

  二是構建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要推進土地、勞動力、資本、知識、技術和數據等要素資源高效配置,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為形成統一的國內大市場提供基礎支撐。

  三是改善提升市場環境和質量。要提升商品和服務質量,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進一步發揮品牌的引領作用,推動商品市場創新發展﹔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消費維權制度建設,推進消費爭議處理便利化﹔強化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智慧化水平,引導平台企業健康發展,從而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供優質保障。

  四是實施高水平市場開放。要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向國內集聚,有序擴大服務業市場開放,重點推進金融和社會服務業市場開放,構建內外貿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同時,還要推動規則等制度型開放,推動消費品國內外標准接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五是完善現代化市場監管機制。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推進綜合協同監管,著力強化事中事后監管長效機制,強化重點商品市場價格監管和要素市場交易監管,健全依法誠信的自律機制和監管機制,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加強對監管機構的監督,維護市場安全和穩定,從而為促進我國強大國內市場健康運行和持續擴展營造良好環境。

  (作者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劉圓圓、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