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減稅降費,要提質更要持續(人民時評)

曲哲涵

2021年03月15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全國兩會期間,“財政收支緊平衡”成為不少代表委員和百姓關注的話題。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財政運行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財政增支減收壓力加大。特別是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全國財政收入同比下降14.3%,收支矛盾突出,地方財政運轉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而另一邊,為幫助企業盡快走出困境、復工復產,我國實施階段性大規模減稅降費,7批28項措施連續發布,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2.6萬億元。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去年下降3.9%,稅收收入比上年下降2.3%。讓企業有獲得感的減稅降費,也是國家“錢袋子”縮水的原因之一。

今年,為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為市場主體減負擔、穩預期,進一步扎牢發展根基,我國將繼續優化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延長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優惠等部分階段性政策執行期限﹔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制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對小微企業“精准滴灌”、激發企業創新動能、助力內需提檔升級,減稅“套餐”的分量仍然很足。

應該看到,雖然當前我國經濟呈現穩定恢復增長態勢,但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仍然面臨很多不確定性,財政收支緊平衡的狀態將持續一段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減收”和“減稅降費”能同步實施,反映出宏觀調控的高超藝術。一般來講,如果減稅力度不足,“放水養魚”效果不明顯,企業獲得感不充分,生產經營就會缺乏后勁,“稅基”不穩固、“稅源”不豐沃﹔如果減稅力度過猛,會影響當期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就難以滿足保障民生等公共服務支出和重點戰略任務財力需求。由此回望2020年,我們在財政運行承壓的情況下大規模減稅降費,辦成了一系列大事難事,殊為不易,值得點贊。

做好減稅降費工作不容易,需要財稅部門科學運籌,將惠企利民與增強財政可持續能力通盤考慮。臨時性措施、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要靈活組合,當用則用,該停則停,關鍵在於把握政策的“時度效”。

做好減稅降費工作,也需要納稅主體調整預期。高強度、大規模的減稅降費不可能“永遠在路上”。一方面,2020年我們用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和提高專項債額度等辦法增加財政收入,實現預算平衡,部分通過“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直達基層的資金,就是用於彌補地方財政減稅降費導致的財政減收,這屬於特殊時期的非常之舉,不會也不可能保持頻次和力度。另一方面,如果依靠減稅降費去護佑那些“先天不足”的企業免遭市場淘汰,宏觀政策可能就對沖了市場優勝劣汰的作用。所以從長期看,平衡市場主體的“算盤子”和政府的“錢袋子”,還是要發揮制度性安排的優勢。

接下來,進一步完善減稅降費政策,重點不是提高減稅降費“總量”,而是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財稅等部門隻有著力優化減稅降費落實機制,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防止弱化減稅降費政策紅利,才能確保該減的稅減下來,該降的費降到位,把黨和國家的好政策,不打折扣地送到企業手上。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15日 08 版)

(責編:吳楠、馬昌)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