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以創新和內需“雙驅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張佔斌

2021年01月08日08:14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以創新和內需“雙驅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並圍繞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等作出重要部署。

需要注意的是,會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將其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會議同時強調“形成強大國內市場”,要求“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此次會議將“創新驅動”和“內需驅動”擺在了更加顯著、更加重要的位置,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路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當前,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面臨著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等一系列挑戰,肩負著解決好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加快推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等諸多艱巨任務。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以及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我們完全有信心、有底氣、有能力譜寫“兩大奇跡”新篇章。

對此,需要從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從更好發揮大國比較優勢出發,從深刻把握對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出發,一方面,加強“創新驅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另一方面,加強“內需驅動”,注重需求側管理,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暢通國內大循環。同時,也要加深對“創新驅動”和“內需驅動”的認識,激發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科技實力直接關系到世界政治經濟力量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創新,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在我國經濟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愈發凸顯,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變量”,成為發展速度、質量、效能等的決定因素,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動力支撐。

當前,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創新能力依然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一些高端核心技術缺失,存在“卡脖子”問題﹔一些產業還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高新技術領域發展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可以說,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從歷史發展的經驗來看,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也是換不來的,在引進高新技術上我們不能抱任何幻想。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走出一條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更多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為此,我們要著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將突破一系列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的根本出路和動力放在創新上,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要明晰主攻方向,找准我國科技發展現狀和應走的路徑,把發展需要和現實能力、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統籌起來考慮,重點是將現存的“卡脖子”環節逐個攻克。同時,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創新營造良好環境、提供基礎條件、搞好相關服務,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還要加強創新人才教育培養,力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二、擴大內需是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積蓄發展動能、對沖世界經濟下行風險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以國內循環為主,進出口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很小。改革開放后,我們打開了國門,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深度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可以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個重要節點。面對嚴重的外部危機沖擊,我們把擴大內需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推動經濟發展向內需主導轉變,國內循環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開始顯著上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會更加明顯,推動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從需求上看,我國擁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從供給上看,我國擁有基於國內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能夠促進全球要素資源整合,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得到充分發揮。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總體來看,面向“十四五”時期,我們需推動實現“創新驅動”和“內需驅動”,並以此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下一階段,需圍繞深化改革,繼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改革關鍵一招的重要作用。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環境﹔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重要作用﹔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要深化農村改革,積極解決“三農”問題,為實現共同富裕夯實根基。同時,還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編:吳兆飛、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