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新論: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矢志不渝推進科技創新③

段偉文

2020年10月13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所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離不開科學家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和優秀品質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員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動機,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好奇心與科學探索的氛圍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自19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學研究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不再僅僅意味著純粹的知識探究,科學發現與科技創新成為現代國家支持下展開的活動,也是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角逐的焦點。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充滿艱辛,正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感召下,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現實需要,成為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投身科學事業的內在動力。科學家精神,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所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離不開科學家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懷和優秀品質。

去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當前,面對各種“卡脖子”的技術短板,如果沒有以強烈愛國精神爭生存、求發展,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迎頭趕上的。廣大科技人員惟有胸懷祖國,才可能認識到“卡脖子”技術問題不解決,就會使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受制於人。惟有從這種生存意識和危機意識中激發精神力量,才會使得科技工作者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堅定不移地通過創新尋求突破,化不可能為可能。

如果說愛國精神是激發科技工作者投身創新的磅礡無比的情感力量,創新精神激發的則是創造性開拓未來的理性力量。發現與創新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猜想、論証、反駁、修正和提出新假說的過程。要實現原始創新並將其轉化為獨創性的科技成果,既要有理論創造的勇氣,又要有嚴謹實証的態度。對客觀知識的獨創性發現,本質上也是一種主觀創造的過程,不能沒有方法、思想、觀念和理論的創新,但這種創新絕非臆造,必須接受嚴格的實証檢驗,必須尊重科學研究的規律,特別是其在科學方法上的合理性。一些科學研究所遵循的嚴格的規范和程序,是長期經驗積累的產物,是科學研究傳統的精華,固然可以從科學的角度質疑其合理性,但不應輕率地加以摒棄。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員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動機,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好奇心與科學探索的氛圍,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學家探究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其次,要鼓勵科研人員開展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學會在知識的邊界尋找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觀念。最后,還要促使科研人員認識到創新的社會影響,明確科學探索的責任,使其對科學的好奇心與報效祖國、服務社會和造福人類有機地結合起來,拿出更多獨創的發現與創新,將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3日 05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