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獨家特稿

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要“十指連彈”相向而行

——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段虹

2020年09月24日08:36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出版發行以來,對其理論學習的熱情一直洋溢在廣大干部群眾之中。第三卷所精選的92篇文章,集中反映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偉大實踐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因而可以說是集中展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新發展成果的權威文獻,值得我們全面系統學、深入思考學、聯系實際學。

在第三卷的學習過程中,筆者時常為充盈在字裡行間的那種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真理光芒所深深吸引與衷心折服。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分清主次,堅持重點論,同時兼顧兩點論,留意於那些相對從屬但並非可有可無的方面,統籌兼顧、“十指連彈”,在綜合平衡中,取得預期的實踐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理論認識,可以說在第三卷中談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時得到了充分和具體的實踐表達。

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在經濟發展特征上的表現,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三卷中談及在新時代謀劃經濟社會的宏觀發展時,“我們要重視量的發展,但更要重視解決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有效增長”。如果說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注定要經歷一個由量變到質變、不斷螺旋式上升的轉型過程,那麼在當前階段的特定語境中,如何理解和把握經濟發展特征上的那種質量互變律,特別是該對其中的“質”作何界定,在第三卷中有著清晰而明確的回答: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或者更明確地說,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筆者認為,我們會很自然地從理論脈絡中,引申出這樣一種理論共識:不斷提高和改善民生保障服務水平是新時代加快經濟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因而在關系理解上,二者要“十指連彈”﹔在發展舉措上,二者要相向而行。

全力做好經濟發展這篇大文章,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中之重,但這並不意味著在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之間存在鴻溝,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已經作出了雄辯的實踐回答,尤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可見,我們始終把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放在同一個層面進行思考和把握,既是對黨的既定方針的繼承發展,又是其自身執政理念的自覺追求。具體到第三卷,習近平總書記是如何在立足新時代大背景下,具體處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之間的現實關系的?

筆者認為,在第三卷中,從發展戰略對接的角度,立足於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和民生持續改善的美好期待,著重強調論述了實施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的重大意義。而之所以著重強調這兩大發展戰略在當代中國的重大意義,是因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正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亟需破解的主要矛盾的關鍵之點,也是不斷改善和提高民生保障服務水平必須攻堅克難的症結之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在國家制度安排的頂層設計層面上實現了相向而行、同向發力。也就是說,隻有開啟和實現了城鄉融合發展、構建和形成了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民生持續改善才會持續推進。

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質量和自身發展都得到了切實改善和充分滿足,因而改善民生始終在一個健康合理的軌道上有序推進,反過來又會促進經濟發展目標戰略的順利實施。第三卷中指出,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來推進。也就是說,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其根本目標在於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涉及面極廣的復雜系統,它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極而言之,“物”的現代化,還有可能單靠經濟發展而得以生硬實現的話,那麼“人”的現代化以及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舍棄持續不斷的民生改善則是萬無實現之可能的。順利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戰略,離不開民生改善,逐步實現人的自我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更離不開民生的持續改善。

當然,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之間的關系盡管密切而重要,但在實際把握和處理上也不可脫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在這一點上,要時刻銘記,保障和改善民生,切不可跨越經濟發展階段,要實事求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

(作者系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編:萬鵬、任一林)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