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五個“絕不答應”是和平正義的時代強音

王相坤

2020年09月22日10:0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五個“絕不答應”是和平正義的時代強音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回顧了中國人民經過14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光輝歷史,總結了先輩們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偉大抗戰精神,發出了五個“全國人民絕不答應”的鏗鏘誓言。這不僅是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歷史總結,也是抗戰留給我們今天的重要啟示,是和平正義的時代強音。

  ——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歪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丑化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

  中國人民14年的抗戰歲月,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了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九一八事變”發生后,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南京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堅持“攘外必先安內”,致使東三省大片國土陷入敵手。中國共產黨人勇敢地挑起號召和領導全國人民抗日的歷史責任,1931年9月20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譴責日軍侵略。之后,又發表了10多個文件和決定,反復重申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政治主張,庄嚴宣告了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血戰到底的決心。為促使國民黨南京政府對日宣戰,中國共產黨人在國民黨軍圍追堵截的異常艱苦的環境下,廣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和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嚴重危害,號召民眾組織起來。在中國共產黨影響下爆發的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成為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全國抗戰爆發后,面對國民黨提出的片面戰略方針和軍事指導,毛澤東提出並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對全國抗戰實施了正確指導。黨領導敵后根據地軍民廣泛開展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游擊戰的戰術戰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國內外敵對勢力對中國共產黨的歪曲、丑化和誣蔑從來沒有停止過,其目的就是企圖通過虛無黨的歷史,質疑黨長期執政的合法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最終實現顏色革命。隻有“絕不答應”並進行堅決有力地回擊,才能統一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鞏固已有的勝利成果並把黨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絕不答應”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對捍衛黨的歷史、黨的理論和政策的堅定立場,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風險挑戰的擔當精神,為意識形態領域打好主動仗、掌握主導權提出了新的要求。

  ——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歪曲和改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否定和丑化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堅持了一條什麼樣的抗戰路線?可以說,國共兩黨從戰爭一開始就圍繞著執行一條什麼樣的抗戰路線進行著堅決的斗爭。蔣介石的抗戰路線是“持久消耗戰”,其口號是“以空間換時間”。這條抗戰路線的最大問題是不講條件地與敵人硬拼,作為處於弱勢的一方是不可取的。中國共產黨採取了一條與國民黨不同的抗戰路線,它集中體現在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著作中。毛澤東看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為此他力主全民族抗戰﹔他認識到戰爭的本質和目的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因此他堅持積極防御的方針,倡導打游擊戰和運動戰,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他認識到靈活機動是戰爭制勝之母,主動是和戰爭力量的優勢不能分離的,而被動則和戰爭力量的劣勢分不開。因此,提出“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的作戰方針,即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實行戰略防御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戰斗的外線作戰。在第三階段中,實行戰略的反攻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正確抗戰路線的勝利。經過抗日戰爭的實踐錘煉,以中共七大的召開為標志,我們黨確立了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在這條正確路線的指引下,我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實証明,道路決定命運。正確的抗戰路線是經過14年浴血奮戰証明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檢驗了的正確道路,它所取得的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成就舉世矚目,是誰也抹殺不了的。

  ——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把人民作為我們的靠山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也是區別於其他資產階級政黨的根本標志。早在中共二大,“為工人和貧農的目前利益計”,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大革命失敗后,黨提出“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始終是革命的根本問題”。領導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公開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全國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人民總動員,主張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實行全體人民參加戰爭、支援戰爭的全面抗戰和人民戰爭路線。建立了一個個抗日民主根據地,把廣大人民群眾聚攏在黨的周圍。抗日戰爭的漫漫長夜,日本侵略者不僅未能割裂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的聯系,反而中國共產黨越戰越勇,越戰越強,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更加密切。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先后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軍52.7萬人。在抗日戰爭中,中共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20多萬人,民兵發展到260多萬人。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到近100萬平方公裡,人口近1億。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絕不答應”敵人企圖將黨和人民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陰謀,靠的是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和宗旨,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贏得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新時代,必須旗幟鮮明地弘揚正能量,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國故事、領袖故事,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回擊對中國共產黨的誣蔑。必須牢固樹立人民立場,辦好我們自己的事情,維護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筑牢人民群眾跟黨走的思想基礎。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無論遇到什麼大風大浪,都不能動搖人民群眾對黨的忠誠和信任。

  ——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通過霸凌手段把他們的意志強加給中國、改變中國的前進方向、阻撓中國人民創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努力,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

  89年前,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人民開始堅決的抵抗。從白山黑水到淞滬抗戰,從國民黨正規軍堅守正面戰場到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抗日軍民奔襲敵后,從全國人民到海外僑胞,都投入到埋葬侵略者的滔滔洪流之中。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以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為標志,徹底粉碎了日本滅亡中華民族的野心,中國人民繼續沿著中國共產黨誕生時就已確定的初心使命闊步前行。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絕不答應”的英雄氣概,打敗了蔣介石八百萬正規軍,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人民懂得,“絕不答應”敵對勢力把他們的意志強加給中國人民、企圖改變中國的前進方向、阻撓中國人民創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努力,必須發揚敢於斗爭、敢於勝利、不畏強敵的革命精神,凡是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種風險挑戰,我們都要斗爭到底。新時代發揚“絕不答應”的英雄氣概,必須講究斗爭藝術,以斗爭促改革、以斗爭求發展、以斗爭保穩定、以斗爭謀和諧、以斗爭保和平。

  ——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破壞中國人民的和平生活和發展權利、破壞中國人民同其他國家人民的交流合作、破壞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國人民都絕不答應!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偉大民族,但面對戰爭威脅、生存挑戰,也從不膽怯。1931年,正當中國進行土地革命的時候,日本軍國主義把戰爭的屠刀架在中國人民頭上。強敵面前,中國人民沒有被嚇倒,而是勇敢選擇了抵抗。中國人民所痛恨的是日本軍國主義而不是日本人民。1940年8月,晉察冀軍區三團一營的戰士們在正太、津浦、平漢、北寧線等鐵路線進行破襲戰中,救起了兩個日本小女孩。她們的父親——井陘火車站的日本副站長,受了重傷,經搶救無效殞命﹔她們的母親也在戰火中死亡。部隊從戰火中救起她們的時候,那個不滿周歲的女孩傷勢很重,經我軍搶救脫離危險。聶榮臻得知后,找來一名可靠的老鄉,讓他把兩個日本小女孩送到石家庄的日本兵營,使日軍受到很大震動。即使在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中國共產黨也沒有停止同世界愛好和平的各國人民進行正常的國際交流,特別是接待斯諾等美國記者、接待美軍觀察組,宣傳紅色中國,增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支持和援助,對於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產生了重要作用。

  抗日戰爭及其以后的歷史証明,對於企圖破壞中國人民的和平生活和發展權利、破壞中國人民同其他國家人民的交流合作、破壞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的霸道行為,軟弱退讓是沒有出路的,出路唯有針鋒相對地進行斗爭。在抗日戰爭時期那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我們尚能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和援助,最終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在新時代,保衛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具備更多有利條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武裝,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立足兩個大局,正確研判國際大勢,堅定不移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真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同世界人民共享我國改革發展紅利。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副主任、一級巡視員,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秘書長)

(責編:萬鵬、任一林)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