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傳承人民情懷和為民本質 識變應變求變抓發展

孫蘭英

2020年09月22日08:0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就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謀劃“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赴湖南考察調研,重溫革命歷史,感悟紅色文化,並在長沙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當面聽取基層干部群眾代表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

筆者認為,永遠保持與人民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面對國內外風險與干擾,應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破除頑障痼疾,開拓前進的根本保証。當前,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要正確認識把握前進道路上挑戰和機遇之間的辯証關系,高瞻遠矚、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在化解各種危機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辯証思維,提升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能力。

傳承人民情懷和為民本質

9月1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首先來到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考察調研。1934年,紅軍長征路過這裡,留下了“半條被子”的感人故事。

“半條被子”的故事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濃濃的人民情懷和鮮明的為民本質,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實寫照。吃水不忘挖井人,全黨同志不能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新中國是怎麼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麼來的,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無數先烈開創的千秋偉業不斷推向前進。傳承人民情懷和為民本質,就要始終堅持把人民作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歷史和現實表明,我們黨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中國共產黨要長期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最根本的是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信念不能移。

要堅持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永遠保持黨與人民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面對國內外風險與干擾,應對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破除頑障痼疾,開拓前進的根本保証。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靠著人民群眾的力量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進入新時代,要在2020年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必須靠人民群眾的凝心聚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鑄就穩固的群眾基礎。

要堅持人民至上的發展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黨的領導的統一,要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在全社會凝聚改革共識,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公平感,把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不竭的創造活力、不斷釋放全社會的創造能量、確保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作為黨的核心工作。

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抓發展

發展問題是新時代最為核心和需要解答的問題,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保持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形勢提出的治本之策,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持續推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思想。我國正處在社會加速轉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中國共產黨把握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未來的發展需求提供了廣闊、巨大和持久的市場。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高質量發展需要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的戰略之舉。我們應堅持向改革要動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使消費和服務業的貢獻率持續上升,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保持經濟長期向好的良好宏觀經濟環境。在堅持穩中求進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進復工復產,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增長極,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創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主動權的根本之策。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善於運用制度優勢應對風險挑戰沖擊,最根本的是改革創新。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讓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充分釋放,讓各行各業創新人才競相涌現,為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天津大學教授)

(責編:任一林、萬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