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科研離不開勇於創新的科學共同體

曾潤喜

2020年07月28日08:0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科研離不開勇於創新的科學共同體

近日,財政部組織績效評價工作組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14—2019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杰青基金”)開展了績效評價,並發布《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績效評價報告》。報告指出,“杰青基金”深入貫徹國家創新和人才戰略思路,全面落實基礎研究和科技改革的要求,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潛能,營造了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但也存在著個別項目研究追逐科學熱點、創新性不夠等問題。

“杰青基金”是旨在加速培養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而特別設立的科學基金,是具有很高社會認知度的科技人才項目。獲得“杰青基金”的科技人才承載著中國攀登世界科技前沿、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重任。該群體中出現的個別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當前我國科研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

不可否認,追逐科學熱點和潮流,尤其是跟蹤模仿國外科研課題組,省去了試錯的環節,也更容易出成果。“學術收益”短時期內可見,還有隨之而來的名譽收益和經濟收益,不失為向科研管理部門和公眾“交答卷”的捷徑。相比這些“短平快”的方式,耗時長、風險高、前沿性的基礎研究就會少人問津。那麼,這種“劣幣逐良幣”的現象應該如何消除?

激勵科技創新呼喚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面對我國科技發展被“卡脖子”時,不少人發出諸如“億萬經費換不來一個銅板聲響”的質疑聲。誠然,這些質疑聲未必毫無根據。但科學最大的魅力源於對未知的探索和對自我的挑戰,科學研究的過程實際上是探索未知的過程,是一個深化認識、積累經驗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它也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調整的過程,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我們可以高歌科學突破、頌揚技術成就,但不能苛求所有的科研過程都會有突破、出成果。

引導潛心研究呼喚鼓勵成功的保障機制。改革開放以來,科技工作者的待遇有了顯著提升,但與其實際貢獻相比,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對年輕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在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高度流通的時代,我們弘揚甘守清貧的奉獻精神,也要使科研人員從智慧和付出中獲取實實在在的利益,從而更好地激發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更重要的是,如果科研經費的分配總是以競爭的方式獲得,科研人員難免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競爭上,出現“重申請、輕研究”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如何將更多資源賦權給科研院所,賦權給科研工作者個人,建立長效的持續的資助機制,使科研人員有充足而自主的科研經費從事基礎研究,是科研管理部門亟待研究的課題。

提升科研高度呼喚勇於創新的科學共同體。一個好的科學共同體可以引領研究方向、激發思想創造,形成科學共同體內自我監督、自我激勵的知識創新生態,決定著科學技術的變革模式和發展質量。科技管理部門可以從頂層設計層面進行戰略部署,但是科學研究的具體進程和研究細節最好還是交給科學共同體完成,盡量減少行政干預,避免用行政手段評價科研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很多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科技事業的投入不斷加大,尊重科研規律的管理措施陸續出台,相信有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鼓勵成果的保障機制和勇於創新的科學共同體,科研工作者在新時代可以輕裝上陣、潛心鑽研,取得更大的成績。

(作者:曾潤喜,系重慶大學教授)

(責編:吳兆飛、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