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凝心聚力“戰”,精耕細作“扶”

2020年07月21日08:0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凝心聚力“戰”,精耕細作“扶”

【智庫答問】

本期嘉賓

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李小雲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陸漢文

1.消除“頑固性貧困”意義深遠

光明智庫: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地區總體特點是什麼,當前脫貧進展如何?

李小雲:總體看來,“三區三州”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后,欠缺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教育資源、醫療衛生條件差,經濟社會發展長期滯后於全國其他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遠離工業文明,不少民族屬於直過民族。

隨著全國脫貧攻堅的扎實推進,深度貧困地區也迎來了脫貧曙光。目前,全國已有97%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目標,這是決勝脫貧攻堅最重要的基礎。其中,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和醫療保障發揮了巨大的兜底作用。當下的難點是穩固脫貧攻堅成果,尤其是防止返貧。我們一方面需要強化兜底扶貧政策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創造增加收入的穩定條件。

陸漢文:深度貧困地區致貧原因復雜多樣。一是自然環境惡劣,多為山區或高寒地區,生態脆弱,自然災害頻發,農業生產條件差。二是位置偏僻,遠離區域經濟中心,交通困難,商貿物流落后,市場接入嚴重不足,特定資源優勢無法轉變成產業優勢。三是社會文化封閉,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少數民族人口多,社區發育不足,脫貧發展的內生動力嚴重不足。四是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落后,與具有明顯封閉性的社區及文化形成相互制約關系。

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進展順利。貧困人口“兩不愁”質量水平進一步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整體上得到解決。“三區三州”貧困發生率下降至2%,西藏及涉藏工作重點省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當前需特別關注的難點:一是南疆四地州、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等地剩余脫貧任務依然艱巨﹔二是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和增強內生發展能力的實踐探索仍面臨諸多挑戰,特別是極度貧困人口在搬遷脫貧、兜底脫貧基礎上實現社會融入、擺脫“貧困陷阱”仍面臨較大困難。

2.“內生動力”與“外部支持”有機對接

光明智庫:怎樣通過外部支持與內部驅動的有效統一,使“三區三州”實現根本性脫貧?

陸漢文:關鍵是要抓住問題症結,精准施策、綜合施策。融入現代社會及市場經濟的能力不足、程度不夠,是“三區三州”貧困落后的症結所在,也是把外部支持與內部驅動統一起來的切入點。首先,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現代化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不僅可以改善物質條件,還能傳遞科學知識和現代意識、市場觀念,是實現內部驅動的物質基礎。其次,要加強學校教育,幫助青少年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習得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融入日益一體化的國內市場和社會。對於少數民族聚集區,可以在普遍提供15年(學前三年至高中階段教育)免費教育基礎上,探索提供3~4年免費大學教育。這是通過教育幫扶提升其脫貧內驅力的有效途徑。再次,要提升貧困社區統籌發展能力。依托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引領作用,發揮村兩委和村集體、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組織功能,將缺乏內生動力和發展思路的農戶組織起來,以集體化生產經營活動提高收入水平,通過有組織的社會文化活動培育現代價值觀和生活習慣,進而實現以組織化為載體的內驅發展,潛移默化培養農戶的內生發展能力。

李小雲:幫助“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根本性脫貧,需要長期戰略。首先,應確保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基本目標。雲南怒江州貧困群體住房問題、四川涼山州貧困群體教育問題,以及安全飲水、鄉村道路建設等都是亟待補齊的突出短板。同時,應關注“三區三州”內在文化與現代主流文化的有機銜接。通過保護當地文化的多樣性、當地社會習俗的特色性,逐漸推動其傳統型文化與現代發展型文化相互結合。對此,不能依靠簡單的外部干預,而要在當地社會文化體系中挖掘、培育屬於這些群體自身價值的發展型文化要素,使之與現代發展型文化要素充分對接。

3.構建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格局

光明智庫:大部分深度貧困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如何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發展經濟?

陸漢文:根本出路在於以政府支持引導為支撐,構建深度貧困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格局。

制度層面,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除了通過公共財政為具有較好生態效益的農牧業發展模式提供補貼外,政府還應支持建立基於市場的環境服務交易機制,支持深度貧困地區通過植樹造林或種草,形成森林碳匯、草原碳匯,並在碳交易市場中轉變成經濟收益。

行為層面,深度貧困地區農村應重點發展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產業。一是綠色農業、有機農業,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形成生態服務溢價。二是生態旅游業,通過提供清潔空氣和生態景觀,滿足旅游市場生態消費需求,直接創造經濟效益。三是手工藝品、文化創意產品等低碳產品,將傳統文化資源轉變成具有較高市場價值的低碳產業。

李小雲:深度貧困地區普遍不適合大規模工業化,但多具有發展特色產業,尤其是鄉村旅游的條件。以農戶為主體的鄉村旅游業興起,特色農產品廣受市場青睞,成為當地優勢所在。比如,雲南省勐臘縣深度貧困的瑤族村寨通過發展高端休閑和自然教育類新型產業成功脫貧,鄉村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

4.注重脫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光明智庫:目前,決戰脫貧攻堅時間緊迫。除了上述建議,您認為“三區三州”脫貧的關鍵舉措還有哪些?

李小雲:“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方案不同於其他地區,主要體現在產業開發、補齊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短板等方面。這些地區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基本生存問題的同時,應積極推動特色產業開發,吸引貧困群體就業。這些地區勞動力不易流動,大多數村庄從社會經濟角度講相對完整,因此,通過發展產業吸納就業,是短期內解決收入問題的重要途徑。從長遠角度看,應注重人力資源開發,提高當地農村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的質量,完善公共醫療服務。

陸漢文:“三區三州”地區的貧困由自然環境、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等多維度因素交織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凝心聚力、精耕細作。

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要堅持各級書記抓扶貧,以脫貧攻堅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要把基層黨建擺在脫貧攻堅重要位置,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離不開外力幫扶。要繼續強化援疆、援藏政策,進一步完善東部地區對口幫扶四川涼山、雲南怒江、甘肅臨夏等地區的扶貧協作制度,通過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斷改善“三區三州”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水平。

離不開市場機制作用和基層社區能動性。要引導支持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生產經營大戶緊密嵌入市場,引導普通農戶養成市場意識,讓競爭機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離不開脫貧攻堅責任制的貫徹。要明確“三區三州”各級黨委政府脫貧攻堅責任和各幫扶主體責任,通過考核評估、督查巡查、挂牌督戰等措施確保各項責任落到實處。

要特別注重脫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在今后3至5年間,要按照“扶上馬、送一程”的思路,進一步做實“三區三州”精准扶貧和穩定脫貧各項工作,建立健全返貧致貧監測預警機制和應急干預體系,不斷鞏固脫貧成果,探索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途徑。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李曉、張勇、尚杰、王斯敏)

(責編:吳兆飛、萬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