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運用辯証思維奏響新時代愛國主義樂章

王永貴

2020年07月20日08:0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運用辯証思維奏響新時代愛國主義樂章

【專家點評】

在庚子之年的抗疫“大考”中,愛國主義精神“高分交卷”。愛國主義精神所展現的硬核戰斗力、強大號召力、深厚感染力奏響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樂章的最強音。在此背景下,圍繞“愛國主義與中國青年的責任擔當”這一主題進行深入研討,有助於在思維碰撞中進一步彰顯愛國主義精神的新時代光芒。

在此次對話中,幾位青年學者的精彩觀點可圈可點,具言之,主要體現在:其一在認識愛國主義“為何物”的對話中遵循了理論邏輯。愛國主義是具體的、歷史的,在不同國家有不同內涵,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形態,構成了屬於“自己”的身份標識和“我們”的族群歸屬。在我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是愛國主義的基石,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是愛國主義的鮮明特質,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是愛國主義的胸懷。其二在把握愛國主義“有何用”的交流中彰顯了價值邏輯。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不斷豐富的精神基因,是中華兒女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不竭動力,是億萬國人心之所系、情之所歸的堅定信仰,是中國人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堅實底氣。愈是關鍵時刻,愛國主義就愈發能彰顯出強大的凝聚力,幫助中華民族渡過難關。其三在解決愛國主義“如何用”的討論中踐行了實踐邏輯。中國共產黨是譜寫愛國主義精神的排頭兵,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青年是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力軍,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新興媒介是傳播愛國主義精神的新平台,是擴大愛國主義精神影響力的新路徑﹔國際社會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新陣地,有助於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除此之外,要奏響愛國主義的新時代樂章,還需注意協調好各個“音符”之間的辯証關系。

第一,要承古開今,把握好“古”與“今”的辯証法。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既要牢記初心、不忘本,又要勇於拓新、開新篇。“承古”,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的“紅色基因”,凸顯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性。一方面,在學習“四史”中感悟愛國主義精神。要引導廣大青年從百年黨史中感受中國共產黨由弱到強的偉大奮斗,從新中國史中感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蛻變,從改革開放史中感受中國人民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從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感受社會主義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偉大躍升﹔另一方面,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延續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凝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通過文學作品和傳統節日等載體得以弘揚,成為青年一代奮力前行的精神燈塔,從而增強青年的民族自豪感。

“開今”,就是要聆聽新時代聲音,緊跟新時代步伐,彰顯愛國主義教育的時代性。從內容上看,要牢牢抓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鮮明主題,在全國上下形成“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引導人們特別是青年群體“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做新時代愛國主義最堅定的守護者和弘揚者﹔從形式上看,要最大程度發揮“媒體融合”的傳播優勢。例如在此次抗疫斗爭中,官方媒體和普通民眾均借助於網絡平台傳達對抗疫必勝的信心,表達對祖國的熱愛,這些都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最“接地氣”的展現。

第二,要“剛柔相濟”,把握好“剛”與“柔”的辯証法。愛國主義教育的“剛”與“柔”互相補充,方能使愛國主義教育發揮出最大效能。“剛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進行愛國主義精神的科學灌輸。其一,科學灌輸具有鮮明的引導性。灌輸的引導性並非方法論意義上的“思想填鴨”,而是灌輸原則的剛性要求。具體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引導人們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其二,科學灌輸具有鮮明的自覺性。教育主體自覺地將愛國主義思想灌輸給處於“拔節孕穗期”的受教育者,幫助具有自發性的青年群體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知。其三,科學灌輸具有鮮明的主導性。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決杜絕歷史虛無主義,堅持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有機統一。

“柔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使民眾在“日常經常平常”中接受愛國主義熏陶,在“落細落小落實”中體會愛國主義真諦。一是要注重宣傳時間的契合性。充分利用重大歷史節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二是要強調教育形式的親民性。讓愛國主義不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字眼,而是靈動鮮活的身邊典型,教育方式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刻板說教,而是思想交流的平台。三是增強社會環境的協調性。愛國主義的宣傳場域需要多方主體、多重渠道相互整合與協調,是家庭、學校、社會的齊心協力,是國家導向、社會輿情、法律法規的有機統一。

第三,要“融情入理”,把握好“情”與“理”的辯証法。愛國主義教育是以情動人、以理化人的教育活動,是“情感”與“理性”的交融。要做到“融情”,一是教育主體要“言傳身教”。作為教育主體,必須要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真情實感形成共情﹔要有一顆勇於擔當之心,身體力行報效祖國,用真誠、真心、真情來感化教育對象。二是話語表達要“動之以情”。愛國主義教育要用循循善誘代替刻板說教,用通俗易懂代替曲高和寡,用更加務實的話語理念、更加親民的話語風格、更加靈活的話語形式讓愛國主義教育變得“有血有肉”。三是教育方式要“融情於景”。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中,為了給教育對象打造真實的情感體驗,可以採用實地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強化儀式感等方式,使抽象的愛國主義理論變得具象起來。

愛國是基於情感基礎上的理性行為,要做到“入理”,首先要以理動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教育工作者除了愛國情懷之外,還應具備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其次要以理服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引導民眾“理性表達愛國情感”,用海納百川的心態打破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結,“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最后要以理育人。這裡的“理”指的是遵循知、情、意、行四個關鍵環節,從解決愛國主義教育的認知問題出發,到厚植愛國情懷,再到堅定理想信念,最終實現報國之行,達成愛國主義教育的知信行合一。

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我們要把握和處理好愛國主義教育“古”與“今”、“剛”與“柔”、“情”與“理”的辯証關系,讓愛國情成為精神指引,讓強國志鑄為堅定信念,讓報國行化為自覺行動,齊奏新時代愛國主義樂章!

(作者:王永貴,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師范大學基地研究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責編:吳兆飛、萬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