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高校扶貧要突出“育人味兒”

查道林

2020年06月30日08:2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高校扶貧要突出“育人味兒”

【論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高校在扶貧工作中,要反映教育特點,樹立協同理念,構建協同機制,體現扶貧的“育人味道”,實現扶貧和育人雙贏。

把握扶貧育人內蘊,樹立協同理念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幫助受教育者脫貧是教育的自含功能。堅持教育扶貧與扶貧教育相結合、社會服務與人才培養相結合,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優良傳統,不同時期不同高校有不同的重點和不同的實現形式。脫貧攻堅不只是黨和國家交給高校的重要政治任務,也是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育人質量提升的一項教育工程,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實際體現。高校要將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注重教育與扶貧結合、扶貧與育人結合,組織引導廣大師生在生動的扶貧實踐中成長發展,形成了一批扶貧和育人的實踐與理論成果。

全社會參與的脫貧攻堅,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與使命的生動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標志,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元素和功能,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踐的內在要求、重要載體和生動教材。高校要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政治任務協同融合、輸出扶貧與輸入育人協同融合,把育人作為扶貧的重要途徑,把扶貧作為育人的重要資源,既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好育人扶貧的實踐大課,也充分挖掘扶貧中的育人元素,講好扶貧育人的理論大課,努力奪取扶貧和育人的雙勝利、雙豐收。

構建協同機制,推動扶貧育人共振

一是構建扶貧育人共振的目標協同機制。地方需要高校在幫助完成脫貧摘帽的同時,還要幫助培養一支永續發展的隊伍,徹底消除返貧的擔憂。高校需要在幫助地方完成脫貧摘帽的同時,還要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傳承創新等促進學校的建設與發展。因此,高校與地方要形成扶貧和育人共振的目標共識,學校將定點扶貧作為使命而不是任務,注重在地方留下一批持續的項目和一支不走的隊伍﹔地方將育人作為責任而不是負擔,注重為學校搭建一批育人平台和一支走出去的隊伍。

二是構建扶貧育人共振的平台協同機制。定點扶貧,既是地方干事創業的廣闊舞台,也是高校育人的寬廣平台。基於協同目標,高校與地方要根據各自的資源稟賦分工協作,這是實現扶貧和育人雙贏的關鍵。如高校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群的優勢、學科專業優勢、信息化領域的優勢校地協同共建理論平台、研究創新平台、產學研一體化平台、調研觀察平台等,校地還可協同共建學生實習、實訓、創業就業、社會實踐等基地平台,讓更多師生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實踐中育人。

三是構建扶貧育人共振的人力協同機制。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提升育人質量,關鍵在育人隊伍。高校通過選派挂職干部和骨干教師、組織大學生參與扶貧實踐等方式,在充實地方扶貧力量的同時,也讓師生對中國的國情、社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扶貧實踐中得到了鍛煉與成長。高校定點扶貧,也是高校匯聚社會育人力量的重要渠道,脫貧攻堅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模范人物,鄉村地區的傳統手藝人、非遺傳承人等,都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邀請他們進校園、上講台,是高校“開門辦思政”的創新舉措。

總之,高校要立足教書育人的優勢,與當地建立無縫對接協同機制,在育人中贏得脫貧攻堅,在扶貧中提升育人質量。

(作者:查道林,系華中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

(責編:黃玉琦、任一林)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