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加強財政對公共服務供給現代化的支撐作用

呂煒

2020年06月09日07:5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加強財政對公共服務供給現代化的支撐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財稅體制改革從經濟領域逐步拓展到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各個方面,覆蓋並支撐著國家治理的全過程和全領域,已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性和支柱性制度安排。進入新時代,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現代化,是推進並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這就需要加快改革和完善現代財政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提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理順中央和地方權責關系、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等財政制度建設的要求。日前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再次強調“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並提出了具體要求。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不僅要充分保障公共服務供給,更要通過加快建設現代財政制度,全面支撐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和供給能力的現代化。

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優化對公共服務供給關鍵領域的財政支持

疫情大考,更顯公共服務之必需,國家治理之重要。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就業、扶貧、救助、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公共服務供給壓力進一步加大。4月17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保”要求,這對財政體系的支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當前的困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能停滯,公共服務供給不能缺位,財政制度建設更是停不得、等不得、慢不得。在國家治理視閾下,財政制度建設一方面要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與治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通過完善自身的體制機制,為公共衛生、社保、救助、就業、脫貧、教育等公共服務關鍵領域提供更優質、更有效率的財政支持。

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深化公共衛生服務供給體系改革,提升基本醫療和衛生防疫能力。短期來看,增強早期監測預警能力是健全公共衛生體系當務之急,要加快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做到關口前移、常備不懈,提升對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和疫情的預判與防控能力﹔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防控能力建設,健全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工作機制。長期來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把人民健康作為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內容,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是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深化公共衛生服務供給體系改革,強化支出責任落實並完善相關制度,加快提升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效率和水平。在公共衛生領域,進一步完善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標准、執行依據、分擔比例、績效管理等相關制度﹔持續支持培養全科醫生、分級診療等制度建設,壯大公共衛生服務隊伍,不斷優化公共衛生服務質量。

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與救助服務供給體系,提升安全風險兜底保障能力。財政制度建設在支持完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上,既要著眼短期,更應放眼長遠,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重大危機下的基本生存資源和要素,科學測算和精心規劃,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來構建全國統一的應急物資採購供應體系,優化重要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布局,提升危機下重要物資的快速調配運輸能力,確保在面對重大疫情危機時,財政能夠有效發揮對最低生活保障、應急救助、大病和特殊醫療救助等的支持作用。

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完善公共就業服務供給體系,提升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是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重要保障。此次疫情對企業用工、人員就業帶來了嚴重沖擊。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就業,尤其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當前的重中之重。但目前我國公共就業服務在覆蓋領域、體系構建、服務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不少欠缺,這要求財政制度建設不僅要為企業復工復產、擴大招工提供支持,更要著力填補市場化就業機制的空缺,支持公共就業服務供給體系的不斷完善。通過科學統籌和高效利用就業補助資金等渠道,加強對構建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供給體系的支撐。

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發揮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在實現脫貧的同時加快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財政制度建設必須通過財政資源優化配置,加大對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為公共服務供給向貧困人口和鄉村地區的延伸覆蓋提供有力支撐。通過完善財政規劃和預算,提高貧困地區的公共教育服務供給規模和質量,推進城鎮公共就業服務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延伸,更好地發揮“能力扶貧”和“機會扶貧”的重要作用。加強農村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助推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在城鄉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基礎上,加強面向農村和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與完善,加快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有助於完善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公共教育服務供給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未來,我國要推動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要向高質量、高均衡和全覆蓋方向發展。財政制度建設必須在確保教育經費投入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並不斷優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加強對教育經費的全面監管,不斷提升教育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進而為完善全民終身學習的公共教育服務供給體系提供有力支持。

加快推進財政制度建設,全面支撐公共服務供給現代化

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通過深化稅收制度、預算制度、央地關系、財政治理模式等領域改革,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全面支撐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和供給能力現代化。

加快稅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增強對公共服務供給的資金保障。稅法統一、稅負公平、調節有度的稅收制度體系是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來源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間財力合理分配、公共服務充分供給的基本條件。分稅制改革以后,基層財政收入拮據、財政收支缺口擴大的現象日漸突出,制約著公共服務供給充分性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近年來增值稅改革順利推進,但對地方稅體系產生了較大沖擊。當前受疫情影響,新舊疊加的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更使地方稅收大幅減少。深化財政制度建設,必須推進稅收制度改革,構建以共享稅為主的中央地方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建立以個人所得稅、房產稅等直接稅為主體稅種的地方稅體系,為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提供充足的財政資金保障。

增強預算制度透明度,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公共服務支出效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標准科學、規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這不僅可以保証公共服務支出的精准性和規范性,也可以提升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率。今年以來受疫情沖擊,財政資金更加緊張,預算支出更要將“好鋼用在刀刃上”。通過建立“全口徑”的政府預算體系,加強對財政預算資金的統籌規劃與績效管理,提高公共服務支出資金的供給績效。通過全面公開財政預決算信息,進一步提高專項資金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廣泛接受人民群眾監督。建立健全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以及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促進財政預算資金可持續運營。

加快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更好地發揮中央和地方公共服務供給的積極性。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協調性、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明確性,以及財力格局配置的合理性,直接決定著公共服務供給主體能否准確界定自身的職能邊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當前,應立足於我國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的現實國情,依據公共服務的具體類別及其外溢程度來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對於涉及人民群眾基本生活與發展需要的公共服務事項,應當列入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范圍。將主要公共服務領域的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清楚后,配以相應的轉移支付制度,以更好地發揮中央和地方公共服務供給的積極性。

推進財政治理的信息化模式建設,為公共服務供給提供高效的財政治理體系保障。在財政治理體系中,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的運用,一方面能夠極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另一方面能夠及時反饋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和滿意度。因此,財政部門應與信息技術企業加強合作,利用企業在數據資源、信息處理等方面的優勢,推進數字財政建設。不斷完善財政大數據平台,提高財政公共服務支出的數字化、信息化程度,為公共服務供給的績效評價和政策分析提供數據支撐和技術服務。

(作者:呂煒,系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71833002〕階段性成果)

(責編:吳兆飛、任一林)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