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堅持問題導向 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洪銀興

2020年05月06日07:5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堅持問題導向 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以問題導向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意味著不僅要從實際出發,還要回到現實,解決實際問題。這是理論創新的源和本。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堅持問題導向,需要明確克服兩種傾向。一方面,擺脫先驗論傾向。由先驗的理論出發求証先驗的理論,隻能形成脫離實際的教條,無法解釋現實的經濟問題。第二,克服簡單套用西方模型的研究傾向。一些學者在西方經濟學的框架下,採用西方經濟學范式和通用的數學模型,簡單套入中國數據進行研究、發表論文,這種依據數學模型的抽象分析,沒有從中國現實經濟問題出發,難以形成科學客觀的研究成果,更談不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不排斥模型分析方法,但不能簡單套用西方模型解釋中國問題,需要以中國重大改革和發展問題為導向進行理論創新。

問題導向同理論創新密切相關。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來說,起導向作用的問題是什麼?是時代問題。隻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所處時代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推動理論創新。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解放、發展、保護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范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要涵蓋生產力,這體現著目標導向。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任務是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當前,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沒有達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如果政治經濟學研究不關注生產力,會使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范圍和領域越來越窄,對中國經濟的解釋能力及指導作用越來越小,難以科學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程。政治經濟學如何研究生產力?鄧小平同志指出,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生產力的研究應有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解放生產力,涉及的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調整和經濟體制的改革﹔二是發展生產力,涉及的是生產力各種要素的動員和協同作用﹔三是保護生產力,涉及的是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就是要建立解放、發展和保護生產力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每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學都有其鮮明的時代特征,這與各個時期的理論需要相關。社會主要矛盾涉及生產力水平與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黨對黨的八大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作了進一步概括,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當時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以改變社會生產的落后狀態。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與此同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滿足的制約因素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發展生產力的著力點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涉及發展的質量、效率和結構等方面。

經濟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水平由低收入階段轉到上中等收入階段。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潛在的增長要素已經得到了充分釋放,主要表現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支持的低成本勞動力供給明顯減少﹔支持高投資、高儲蓄的人口紅利明顯減少,物質要素供給的不可持續問題越來越突出,能源、資源、環境的瓶頸約束正在制約經濟增長。發展難題也由此凸顯:傳統的依靠資源投入的發展動力衰減,資源環境供給緊張,經濟結構失衡,開放的質量不高,收入差距擴大導致人民對經濟發展的獲得感不足。在此背景下,經濟發展就要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相關的重大政治經濟學理論問題就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高質量發展問題,既涉及制度創新,又涉及運行和發展等方面的理論創新。

堅持問題導向,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必須解釋現實,對現實問題進行理論分析。

第一,研究現存的多種生產關系。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時,面對多種生產關系存在,運用科學的抽象法,對佔支配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研究和敘述。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在一切社會形式中都有一種一定的生產決定其他一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支配著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這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我國在經濟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生產關系的研究不能限於對公有制的研究,其他非公有制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也應成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對分配關系的研究也是如此,不僅要研究按勞分配,還要研究按要素分配。

第二,關注制度的實現形式。制度分析就是要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和規律,闡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質的規定性。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分別從生產、分配和交換三個方面構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把基本經濟制度研究學理化、系統化,但不能就此而止。如果不研究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政治經濟學所闡述的原理隻能是空中樓閣、空洞說教。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經濟治理效能,關鍵在於基本經濟制度實現形式的完善。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完善產權制度要求,所有制的研究要深入到產權層面,涉及:以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依靠產權流轉做大做強做優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國資管理轉向管資本為主﹔農地制度實行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置。分配制度的實現形式是各種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機制: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按投入、按貢獻、按市場供求參與收入分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其概括為“市場評價貢獻”“貢獻決定報酬”。這體現分配的效率原則,應在此基礎上研究按勞分配為主體在各種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中的實現問題。

第三,擴展研究層面。研究現實經濟涉及四個層面:一是生產關系即經濟制度層面﹔二是經濟運行層面,即資源配置層面﹔三是經濟發展層面,即國民經濟從落后狀態向現代化狀態的研究﹔四是對外經濟層面。長期以來,經濟學科似乎有一種分工: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限定在生產關系上,經濟運行問題研究交給西方經濟學,經濟發展的研究交給發展經濟學,這樣,政治經濟學就隻剩下幾個干巴巴的關於生產關系的原則性規定和教條。實踐証明,這種學科分工是不准確的。馬克思創立政治經濟學時有6冊計劃,包括:資本﹔地產﹔雇佣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可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資本論》只是馬克思6冊計劃的第1冊。這意味著不能把《資本論》看作是其政治經濟學的全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能隻提供經濟制度分析的理論,同時還要提供經濟運行和發展的理論。經濟運行分析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運行的理論,經濟運行的微觀分析關注效率,宏觀分析則關注經濟增長和宏觀經濟的穩定。經濟發展分析即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的經濟發展理論,根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關注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對外經濟分析即依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關注開放發展研究。

(作者:洪銀興,系國家社科基金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重大研究專項“新時代中國特色經濟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南京大學特聘教授)

(責編:吳兆飛、萬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