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人民觀察:凝心聚力共同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何星亮

2020年04月03日08: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容提要

民族越團結,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力量就越大,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水平就越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凝心聚力,共同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強大思想保証和精神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我們要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不斷鞏固和發展這一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我們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確立了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把各民族一律平等寫入憲法,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70多年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充分彰顯了這一顯著優勢。我們要不斷鞏固和發展這一顯著優勢,不斷增強民族團結進步的力量,讓各民族在黨的領導下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推動各民族團結和共同發展

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石。我國憲法第四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原則主張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無論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如何,無論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差異多大,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各民族人民共同當家作主,全國人大代表包含各民族代表,全國政協設立少數民族界別,各民族平等參與國家事務。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習近平同志指出:“各族人民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共同當家做了主人,終結了舊中國民族壓迫、紛爭的痛苦歷史,開辟了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新紀元。”

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而民族團結又會促進民族平等。習近平同志強調:“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前提,也是民族地區長治久安的基礎。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把民族團結作為民族政策的重要目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凝心聚力,共同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民族團結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相輔相成。各民族越團結,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力量就越大,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水平就越高。堅持共同繁榮發展的價值取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長期以來,我們通過制定政策、採取措施、構建機制,加快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比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通過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等,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步伐,不斷縮小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發展差距,逐步消除因歷史和環境等原因造成的民族之間發展差距,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70多年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少數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區的面貌、民族關系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和錦繡河山,共同書寫了源遠流長、舉世矚目的中華民族歷史,共同創造了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自強不息、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近代以來,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各族人民同舟共濟、共御外侮,譜寫了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共同締造、鞏固、發展了社會主義新中國。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強大思想保証和精神動力。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不斷夯實各民族團結奮進的思想基礎,增進各族人民加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的思想自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著眼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好各項工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奮斗目標和價值追求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強,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意識就越強,社會就越和諧穩定,保障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基礎就越牢靠,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基礎就越穩固。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黨的十九大對黨章作出部分修改,其中就包括增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2019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通過堅持不懈開展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形象地說,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裡不同成員的關系。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我們就能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勢轉化為強大治理效能

充分發揮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要求我們在把握優勢的基礎上更好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通過與時俱進創新完善制度來鞏固和發展顯著優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體現了“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的脫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12年至2019年,民族地區累計減貧2500多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1%下降到4%。同時也應看到,一些民族地區困難群眾較多,要確保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仍面臨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完善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制度支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們要貫徹落實好這些主要部署,使之在實踐中落地生根、發揮效力,提升黨員、干部治理民族事務的能力,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勢轉化為強大治理效能。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道路關乎方向,決定前途命運。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是保障各民族團結進步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確保民族事務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誰也離不開誰,要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民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各族群眾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挖掘創新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文化形象,增進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上,我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就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今天,各民族在社會生活中緊密聯系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一起做增進和培養民族感情的工作,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同時,也要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趨勢、新特點,推動各項體制機制和政策舉措與時俱進,促進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應當看到,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仍然落后於全國平均水平,一些特困地區、深度貧困群眾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要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加快民族地區改革發展步伐,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完善針對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區的差別化區域政策,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機制,實施好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興邊富民行動等規劃,推動新時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03日 09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