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以網絡文化惠民助力鄉村振興

謝志強 黃磊

2020年03月31日14:1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文化乃鄉村振興之魂,鄉村振興首先是文化的振興。一般意義上的文化繁衍、傳播及繁榮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如今,借助網絡信息技術載體,文化傳播、文化振興的進程能夠明顯加快。作為推動文化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文化惠民借助網絡載體突破地域阻隔,不斷延展其邊界、拓展其張力、提升其穿透力。

網絡文化惠民是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實現文化惠民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利用網絡空間和網絡社會形態特有的優勢,以新理念、新載體、新內容、新方法實現線上線下文化惠民的跨界融合,共享文化信息資源、提供公共服務、拓展服務范圍,不僅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多樣化、多層次需求,而且能夠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增進社會和諧,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意義深遠。正因此,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網絡文化惠民。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淨化網絡環境。”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文化惠民舉措有利於改變農村精神面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當下,具有扁平化特點的互聯網能夠搭建起城鄉融合發展的橋梁,助力城鄉二元差異彌合,助推新型城鄉關系構建和發展模式轉換。

需要指出的是,鄉村振興背景下網絡文化惠民是多主體參與網絡空間“生產”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活動、文化產品及其文化精神創造,這種創造是集體智慧的“產出”。網絡文化惠民講求的不僅僅是政府單主體單向度的供給,也包括來自社會力量的“生產”和“輸入”,網絡形態中的受眾自身也是供給主體。網絡文化惠民至少包括三種“輸供”關系,即政府與民眾(網民)之間的雙向“輸供”以及政府與民眾(網民)在交互中的相互“輸供”。而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的內核也正是在這種雙向及多維良性互動中被強化。筆者認為,以網絡文化惠民助力鄉村振興要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思想建設站位要高。我們已經處在一個虛實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深度融合的社會。非群體化傳播形式正悄然改變傳統社會文化的生成方式、呈現形式、傳播方式、范圍和頻次,大大推動了文化的多元化、大眾化、生活化,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素養、理想信念、心理認知和行為規范。在這種情況下,全社會尤其是作為鄉村振興重要推動主體的基層黨員領導干部要加強思想覺悟、思想認識和自身素質,展現新時代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的精神風貌、責任擔當,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既能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精髓要義,又能敏銳察覺網絡化背景下的新任務新要求﹔既能牢牢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又能准確把握網絡文化的最新走向﹔既能提升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又能增強網絡文化惠民的親和力、競爭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必須以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為統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文化惠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准人民需求,摸清人民群眾需求的屬性、結構、層次、內容、形式等各個方面的新變化、新期待,抓住真需求、強需求,也就是說要以更人性化的優質服務,滿足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維度的精神文化追求、信息服務需求、學習發展需求和利益價值訴求。

內容建設質量要好。推進網絡文化惠民,要用類型多樣、方便實用、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產品服務群眾,提振鄉村居民精神文化狀態,優化網絡生態。在文化類別上,服務內容既涵蓋傳統電子政務服務,也包括法律、教育、經濟、科技、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項目。要通過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積極建設網上圖書館、網上大課堂、網上劇場、網上展覽、節目直播等公共網絡文化欄目,為鄉村居民群眾提供文化演出、書畫展覽、主題教育、健康講座等內容豐富的精神文化盛宴。在內容層次上,既要豐富多樣,又要雅俗共賞。網絡文化惠民工程建設不是追求曲高和寡、孤芳自賞,而是保持泥土芬芳,既要含有高雅的元素,也要挖掘傳統的、地方特色、“鄉土本色”的文化因子。在提供主體上,政府應當調整傳播策略,多用短視頻、動漫作品等貼近群眾的新形式開展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寓教於樂,“春風化雨”,並把網民的點贊、評論、轉發、關注等作為研究如何優化文化惠民舉措的重要測量指標。同時,主流媒體、新媒體、自媒體和普通網民也是內容建設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已經成為信息、文化傳播的主流方式。因此,提高內容建設質量,必須在開放、合作、溝通、互動的基礎上,通過多主體的共同努力有序推進。

載體建設性能要優。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了網絡化方式生存和行動,其內容涵蓋從信息搜集、信息交換、語音視頻、旅游購物到學習教育、生活繳費、政務辦公、健康醫療、智能家居、智慧社區等各個方面。借助數字化資源和網絡化傳播手段,網絡文化惠民工程在整合黨建管理、社會治理、民生保障、城市建設、公共服務等各類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公共文化資源的數字化系統化建設、構建公共文化網絡服務平台,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效融合,並採用數字化服務方式提供相應服務,使公眾能夠即時便捷地獲取公共文化數字資源。需要關注的是,載體建設要“接地氣”“能惠民”。在服務平台建設上,既要全面周到、貼近群眾,又要保障權益,解決問題。通過科學合理的欄目設置、及時准確的信息發布,把網絡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成為文化傳播平台、知識普及平台、信息發布平台、產品推介平台、群眾致富平台。人民群眾通過使用各種終端設備,即可足不出戶了解社會發展、社區動態。同時,要完善網上警務互動平台、民生服務平台。通過轄區網站互動及時發現涉警信息,及時處理鄉村居民反映的問題及意見建議,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網下互動活動,使鄉村居民能夠及時反映自己的利益訴求,享受快捷便利的醫療衛生、就業社保、物業管理、生活繳費等便民服務,不斷提升網絡文化惠民工程的“人氣”。

服務能力建設要強。網絡時代,文化惠民的服務能力、方式、水平如何,是老百姓能否真正滿意的關鍵,也是檢驗惠民效果的關鍵。要汲取山東等地方的“網絡文化惠民”經驗,靈活運用虛實結合的調研、訪談、問卷、實驗等多種形式廣泛征求人民群眾對網絡文化發展的建議意見,形成整合多種載體的文化共享平台、網絡問政平台、民生服務平台。要探索靈活多樣的服務方式和手段,通過講座講解、新聞媒體報道、便捷服務體驗、民生項目納入等多種形式宣傳推廣,並提供必要操作培訓服務,幫助鄉村相關工作人員及一些中老年用戶及時適應新興網絡文化。建立互聯網內容評價建議和舉報機制,為用戶參與網絡文化建設和治理提供穩定渠道。同時,要以親民、暖心的服務方式改進工作作風,抓好網上交流互動平台建設,辦好訪客留言欄目,及時反映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注重人民群眾服務體驗,不斷改進服務,提高公眾對網絡文化惠民舉措的親近感。網絡時代,時效就是優勢,就是文化品牌競爭力。因此,必須突出信息時效,及時發布轄區公告、轄區資訊,做到區務公開,讓轄區居民第一時間了解轄區工作動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根據服務需求變化,服務平台要及時更新信息、知識和內容,包括政策咨詢、法律咨詢、便民服務等欄目。

(作者分別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導﹔中共無錫市委黨校講師)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謝志強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