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高校“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陳 翔

2020年01月08日08:5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突破思政、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瓶頸,國內高校紛紛開始了“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課程思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以“隱性思政”的功用,與“顯性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起,共同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

要確保“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必須解決好“供給側”問題,要在教學實踐中調整供給結構和要素配置,實現供給側的轉型升級,“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人才培養的供給端進行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標的改革,包括:德育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體系的重構和教師自身品德修養五個層面。

實施“課程思政”首先要明確育人目標。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出更高質量的人才。因此,“課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終必須以學生的獲得感為檢驗標准。學生的學習結果不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即德育和素質的要求。因次,如果每一門專業課程能夠明確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智育、德育和素質的教學目標,並堅持在教學過程中予以執行,則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便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體現。明確了教學目標,尤其是德育目標的明確,讓教師圍繞目標而教,學生圍繞目標而學,才能使得“課程思政”不流於形式,同時避免教師在實施過程中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

要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教學內容。進行“課程思政”供給側改革,供給內容很關鍵。教師要結合課程的德育目標,在課程內容中尋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專業倫理、學術修養、工匠精神等相關德育元素的“觸點”和“融點”,通過典型案例等教學素材的設計運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有效地傳遞給學生。與此同時,探索各門課程的專業內容中的育人內涵,可以從專業知識背后的人文故事入手,通過人類發現自然規律的過程,講授科學的思維方法、創新意識、求真向善的追求,引發學生對科學和哲學的思考,引導學生樹立辯証的思維方式。這些對學生一生都有深遠影響。

“課程思政”要依托教學方法的改革。實施“課程思政”,供給渠道也很重要。為了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價值滲透作用及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應進一步改革教學方法,實現有效教學,促進學習的真正發生。我國大多數高校課堂仍然存在“單聲道”、“一言堂”的現象,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價值引領,靠老師單方面進行灌輸都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尤其是針對“千禧時代”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獲取信息能力強、不喜歡聽說教,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說教內容很難觸及他們的內心。高校教師應深入研究當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案例教學、研討教學、項目學習、情景模擬教學等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在情境中學、在做中學、在討論分析中學,促進學生將所學、所感、所悟內化於心。同時增強互聯網資源的運用,充分發揮他們採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並在與教師的互動中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雙重作用。

“課程思政”要對評價體系進行重構。教育理念實現的關鍵在於如何証實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尤其是涉及到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專業倫理和科學的信仰等,如何進行合理的評價是“課程思政”教育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首先,評價主體應具備多元化特征,授課教師、同學、輔導員均應參與到評價中來,以期從全方位、多角度進行觀測。其次,評價應側重於發展性評價,非智力因素的評價是很難通過考試來判斷的,由於思想政治素質發展的過程性,評價應該更注重過程而不應該唯結果,注重描述性評價而非區分性評價。第三,評價結果更主要運用於教師教學的改進和引導學生的發展,而非對學生進行定性判斷。當然,價值觀的塑造和綜合素質的養成更是一種長期效應,無論是通過問卷調查、主題論述、特定環境下的觀察或是心理測試等方法來進行衡量,都難以真正探知“知道什麼是對的”和“做對的事”之間的差距。隻有在日常的生活中、真實的情境下,通過對人的行為來進行檢測才是最為客觀真實的。

教師自身的品德修養是“課程思政”成敗的關鍵。在教育“供給側”結構中,供給主體是根本,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水平和質量。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神聖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教師應堅守“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的規矩,使課堂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主陣地。學校應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培訓和培養,利用新上崗教師培訓、師德培訓、“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題培訓等多種措施,切實增強教師的“育德意識”,培養和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並進而養成在課程教學中主動研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要優化和提升“課程思政”,高校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有的放矢地明確德育目標、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定評價標准,最為關鍵的,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努力提升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做到有設計、有策略、有意識地實施課程思政,為有效發揮“課程思政”的功能提供重要保障。

教育部在2018年6月21日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陳寶生部長指出,“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學科思政體系正在形成。加強“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層面來認識,聚焦“課程思政”,將立德樹人落實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之中,是回應“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三個根本問題的重要舉措,需要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貫徹落實,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為建設教育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好攻堅克難戰。 

(作者系中南大學副校長)

(責編:吳兆飛、萬鵬)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