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建設生態文明 實現永續發展

張雲飛

2019年10月24日08:1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建設生態文明實現永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源頭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升級優化,努力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把沿黃生態保護好,提升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明確強調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這些重要理論與實踐創新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1、在堅持總體布局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人類社會是在自然運動的基礎上通過勞動誕生的社會運動的產物,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要素構成的有機體。社會有機體須臾不可離開自然。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在人類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實踐証明,隻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實現協調發展,人類社會才能實現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經過長期探索,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從“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高度融合,我們黨從系統思維的科學高度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自覺把生態文明的原則、理念和目標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建設事業各方面和全過程,生態文明被寫入黨章和憲法。由此,通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大建設,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五大目標,最終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大文明的協調發展,就成為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新時代,我們必須將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統一起來,按照總體布局推進生態文明體系構建,通過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不斷完善總體布局。

2、在堅持基本方略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發展方式是影響這一關系的重要因素。工業革命以來,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式的發展方式導致了全球性生態危機。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199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確定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級的可持續發展議程。黨的十五大明確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之一。中國共產黨堅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在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可持續發展要求將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一起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原則,要求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存共榮、協調發展。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終成果,集中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程度和水平。在新時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一起來。

3、在堅持新發展理念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發展理念是發展實踐的先導。針對一味追求經濟增長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問題,我們黨曾提出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以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等要求,並在指導思想上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人民性為統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將堅持新發展理念確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綠色發展既是發展觀上的創新,又是生態觀上的創新。從含義來看,作為新發展理念的綠色發展,包括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等要求,是廣義上的綠色發展。從實質來看,綠色發展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構成了一個生命共同體。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我們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建設高度發達的生態文明。可見,綠色發展既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上的要求和表現,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實途徑。

在新時代,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綠色化,將綠色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途徑。隻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推進全方位和全過程的生態革命,才能搞好生態文明建設。

4、在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環境污染是影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突出問題,是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障礙。西方現代化走過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沉重代價。我們必須全力避免重蹈覆轍。1973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的環境保護工作方針。1978年,中共中央批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環境保護工作匯報要點》指出:“消除污染,保護環境,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1983年我國召開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使我國的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環境安全和生態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有機組成部分,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要求必須堅決戰勝一切來自社會領域和自然領域的困難和挑戰,尤其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當前,環境污染已成為影響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弱項,還會增加經濟風險和加大脫貧難度。我們必須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污染防治工作全過程,大力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將污染防治工作與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結合起來,統籌推進三大攻堅戰。隻有這樣,才能有效化解生態環境風險,為生態文明建設掃除現實障礙,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

(作者:張雲飛,系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