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認識到“人文紅利”,本身是思想解放﹔實踐“人文紅利”,會煥發勃勃生機——

人文紅利:新時代的新動力

楊斌

2019年10月14日16:3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人文紅利:新時代的新動力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成為一個世界“奇跡”。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人口紅利”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並因此預言中國的“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而在管理學者看來,即使“人口紅利”成為過去時,還會有“人才紅利”成為重要的競爭優勢,而新時代更加值得關注並有效激發的,是“人文紅利”這個新動力。

“人文紅利”是比人口紅利、人才紅利更持久深入的一個概念

人們最早使用“人口紅利”(更准確的翻譯應該是人口結構紅利)這個概念,主要是描述一個國家中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較低,對社會保障支出的要求較輕,從而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工作崗位對於勞動力的吸引力相對更大,整個國家的經濟呈現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有利局面。

而當人們擔心中國的出生率下降、老齡化提前,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下降、社會保障負擔快速增長,“人口紅利”即將消失的時候,學者們提出了“人才紅利”的新概念,來描述勞動年齡人口中的受(高等、專業)教育者比例較高,人的素質與質量較高——因此稱之為人才——能夠構成進一步經濟增長、創新發展的動力源。

“人文紅利”,則是這一系列概念的第三層,是從經濟學的宏觀視角,深入到管理學的微觀視角。如果說人才紅利之於人口紅利的區分更多是勞動力因為教育提升而帶來的勞動力產出的倍增的話,那麼“人文紅利”所描述的勞動力的素質不僅是能力和知識這些勞動基礎,更看重的是勞動者的精神面貌、心智品格(對於勞動產出的重要影響)﹔不僅看到勞動者平均產出提升的貢獻,更看到勞動者以什麼樣的方式組織起來形成合力的貢獻。“人文紅利”是更加往人的內在去看的一個概念,是從精神層面去發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是比人口、人才更持久深入的一個概念。

這也給中國的各個層次的管理者、帶隊伍的人,提出了一個很有想象力的發力空間、用武之地。在人口條件、人才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人文成為了競爭的新紅利之源﹔企業和企業、地區和地區、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競爭,也就有了人文之較量!這裡所說的國與國之間的人文之較量,是整體性的,關乎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同於西方學者提出的“軟實力”的概念——軟實力更多描述的是國際關系領域中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對他國所形成的無形影響力及帶來的外交優勢。

近年來,中國社會更加重視人心的力量、人文的力量,重視精神力量向物質力量的積極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兩會閉幕時提出,“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他特別講到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這些高屋建瓴的概括與把握,對於我們理解和踐行“人文紅利”的概念,提供了指引和依循。

近年來,中國社會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在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解放生產力、理順生產關系的同時,更加重視人心的力量、人文的力量,重視精神力量向物質力量的積極轉化。在以下幾方面尤其突出:

一是信仰帶來的“人文紅利”。我們現在需要站在更高的層面來重新意識到信仰所帶來的重要的“人文紅利”。它帶來的力量、帶來的團結性、帶來的社會行為改變,使得當人們到達彼岸后回顧的時候再去看它,這個信仰本身就具備了非常強大的現實意義,應該講在那個時候它是對現實的一種超越。

二是願景帶來的“人文紅利”。當一個組織、一個國家有這種非常清晰的、得到人們的相信並願意付出各自巨大努力的願景的時候,這種力量是超乎想象的。願景要基於現實,更要發掘人們內心對於美好生活、對於共同命運、對於實現夢想充滿向往的心理動力機制。空泛的過於抽象的目標很難產生出願景動力,少數人的願景如果不能共識化對組織也產生不了多大價值,擁有遠大的願景也要善於把它分解成看得見摸得著的裡程碑成就感,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實踐。

三是洞察人性、尊重人格所產生的“人文紅利”。人口紅利,說白了,是把人當人手﹔人才紅利的人才,也不過是本領更高、產出率更高的人手。而人要被當作發展的目的、發展的主體來看待時,就實現了升華。實事求是地說,在改革開放的前期,當時增長的壓力巨大,勞動力溫飽問題尚未解決,存在著將人作為實現目的的工具、確保增長的手段的權宜之計。得益於改革開放打下的基礎,我們有了在此基礎上達到更高階段的可能性。洞察人性、尊重人格的“人文紅利”是需要一些基礎的,否則只是清談、奢望而已。

說到“人文紅利”,我想到了一組詞——領導力、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體育精神、主人翁精神等。這些詞都抽象地概括了優秀者、卓越者所具備的一些特質、特征。這些詞也都寄托著人對於更美好的人、更美好的生活的一種向往、一種追求。

我們不該把這些詞神秘化、專屬化、傳奇化、天賦化,它們都不是少數人的專屬,也不是天賜特權,而應落實到每個人的培養和發展中,使之成為“人文紅利”的力量。

借用“紅利”這個經濟學概念來探討人才紅利和“人文紅利”,實際上已經不是“紅利”概念本身所能涵蓋,但因為人口紅利概念深入人心,成為人們解釋中國奇跡的一個術語、一個邏輯,所以才借用“紅利”這個詞,並延伸這個邏輯。認識到“人文紅利”,本身是思想解放﹔去實踐“人文紅利”,會煥發勃勃生機。新時代,發掘利用“人文紅利”大有可為,應該著力而為,使之服務於中國夢的偉大實踐。

(作者為清華大學副校長、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