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國政治學在回應時代中創新發展

浦興祖

2019年08月19日08: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內容提要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學在探索中不斷成長,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人才培養機制,產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中國政治學在發展中正確把握政治學與政治實踐、中國政治學與西方政治學、當代政治學與傳統政治文化、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規范研究與經驗研究等方面關系,為學科發展完善奠定了基礎。在新時代,中國政治學需要在改革發展實踐中繼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在基礎研究領域深入耕耘,不斷提升研究水平和學術境界。

對國家政治現象及其運行規律的探究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相關知識與理論源遠流長,中華傳統文化中就有不少對政治的理解和闡釋。不過,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政治學,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產生的。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學不斷創新發展,積累了豐碩成果,為我國國家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政治文明進步提供了重要學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逐漸探索成長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作為指導國家政治建設的基礎理論,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基本原則與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上世紀60年代起,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先后建立政治學系,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后來,有的政治學系改建為國際政治系,研究民族解放運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等。在這一階段,新中國的政治學獲得一定積累。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指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1980年底,以老一輩政治學者為骨干,成立了中國政治學會。在此前后,部分省市也組建了地方政治學會。上世紀80年代初,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等率先重建政治學專業,各地高校紛紛跟進。與政治學相關的一批教材、專著和譯著相繼問世。198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設立政治學研究所並創刊《政治學研究》。到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已培養出多屆政治學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至此,政治學的人才、機構、期刊、教材等要素基本具備,開啟了全面發展時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政治學發展提速增效,取得顯著成就。從人才培養看,形成多層次、較完備的教育體系。從學科建設看,政治學獨立學科地位獲得公認,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學學科體系逐步形成。政治學作為一級學科,下設政治學理論、中外政治制度、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等二級學科,諸多分支學科和交叉學科也不斷發展。從學術研究看,學者們積極關注火熱的改革開放實踐,把握時代脈搏,回應時代課題,產出了一批頗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在引介西方政治學成果的同時,我國政治學界開始建構具有自主性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發展日漸成熟。

把握重要關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政治學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恢復重建、不斷發展並取得諸多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者們努力探索並科學把握政治學發展中的一些重大關系,對學科發展壯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政治學與政治實踐的關系。政治學是研究政治現象及其運行規律的學問。現實中,政治運行往往具有復雜性、嚴肅性、敏感性,這要求政治學研究者具備科學、理性、嚴謹、負責的精神,牢記自己的學術使命。在我國,學者們需要立足中國政治實踐推動理論創新,加強與政治相關的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問題研究,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這為政治學創新發展提供豐沃土壤。我國政治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新中國的發展歷史進行理論總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進行科學闡釋,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政治學學科體系不斷完善、學術水平不斷提升。

中國政治學與西方政治學的關系。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我們從西方譯介了大量政治學論著,這是必要的。西方政治學對人類政治生活規律進行了一些探索,對我們開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認識到,西方政治學理論只是反映了特定國家、特定時期政治生活的規律,我們不能生搬硬套。中國政治學扎根中國土壤,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深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從生動鮮活的政治實踐中發現問題並提煉學術議題,通過原創性研究實現理論創新,並力圖將其中反映人類政治生活規律的內容上升為政治學的一般理論,形成兼具本土性與國際性的中國政治學。

當代政治學與傳統政治文化的關系。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思想,凝結著中國傳統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影響了中國政治演進歷程。中華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合思想、天下為公情懷等,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價值。對待傳統政治文化,應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力求科學准確研究和闡釋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為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完善提供文化滋養。對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的研究,有助於中國政治學進一步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應努力推動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與現代政治文明相適應、相協調。

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中國政治學應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重,並注重二者的相互依托、相互促進。基礎研究偏重於學理層面,主要圍繞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展開,豐富發展政治學基礎知識、理論、方法,是構建和完善政治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根基。應用研究則針對政治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展開,旨在為解決問題提出應用理論和對策。基礎研究越扎實,越能為應用研究提供學術根底和理論支持。而應用研究在貼近現實政治、直接為政治服務的過程中,不斷從政治實踐中吸取養料,為深化基礎研究提供實証參考和經驗總結。

規范研究與經驗研究的關系。規范研究注重邏輯推理、定性分析和價值判斷,經驗研究注重實証調查、定量分析和事實判斷。兩種研究方法各有所長,前者揭示政治現象背后的動因、邏輯,確定政治發展的目標、價值﹔后者描述政治運行的狀態、過程,分析政治運行的成效、不足。與其他社會科學一樣,政治學既需要政治學理論、政治哲學、政治思想史等規范研究,也需要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和基層政治等方面的經驗研究。中國政治學根據不同研究領域的特點採用不同研究方法,從而發揮不同研究方法的長處。比如,基礎研究更側重規范研究方法,應用研究更多運用經驗研究方法。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更加注重將各種研究方法加以綜合運用。

繼續深入耕耘

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將政治學列為“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之一,要求加快完善。70年來,中國政治學已經取得許多成就,但從適應國家發展需要來說,還存在不小差距。中國政治學要在過去成就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特別需要在基礎研究領域深入耕耘。

今天,經驗研究方法越來越受重視,一批政治學研究者深入機關、社區、農村,展開卓有成效的應用研究。這值得充分肯定。相對於應用研究領域的“熱鬧”場景,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卻顯得有些“冷清”。基礎研究是一個學科發展的基石,是理論創新的支點。把基礎研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新范疇、新表述、新理論,是中國政治學邁上發展新台階、擴大學術影響力的關鍵。

事實上,在政治學基本概念與基礎理論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回答,這些問題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政治學創新發展的生長點。比如,關於政治的形態。有學者認為,政治是與國家公權力運用相關的現象。但這只是對政治的狹義理解。實際上,政治現象受到經濟、文化、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在特定條件下,經濟、文化、社會等會影響國家權力運行。反過來,國家權力的運行也會對其他社會因素產生影響。不同因素共同作用,政治運行會呈現出更為復雜的狀態。對政治形態進行一般規律性研究,能夠增強理論說服力和解釋力。再如,關於國家治理的主體。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主體是包括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公民等在內的多元主體,這樣能夠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匯聚更廣泛的力量。今后,我們應努力在觀察實踐的基礎上深化學術思考,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繼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凝練出中國政治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判斷、基本原理等,推動中國政治學研究更加深入、學術境界不斷提升。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9日 08 版)

(責編:吳兆飛、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