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重溫黨的歷史 牢記初心使命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2019年08月14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重溫黨的歷史牢記初心使命

編者按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特別是黨史和國史,把歷史和歷史研究置於有關社會發展、民族振興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戰略高度來看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學習黨史、新中國史能夠使我們進一步深刻認識我們黨先進的政治屬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純潔的政治品質,深刻認識黨的執政使命和根本宗旨,深刻認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探索和歷史必然,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發揚革命精神和斗爭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勇擔歷史重任。本刊將邀請黨史、國史專家撰寫相關文章,與廣大讀者一道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歷史,回顧新中國70年來的奮斗歷程和輝煌成就,共同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近一百年歷史征程的高度概括。這一初心和使命,貫穿於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歷程和全部斗爭中,在不同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表現。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伊始的初心和使命就包含並孕育著日后我們黨進一步豐富與發展的基因,集中表現在“責任”“信念”“奮斗”“為民”等方面。

1.責任之心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一共有58名黨員,來自四面八方。他們中的很多人,本來素昧平生,但卻走到一起,揭開了偉大歷史進程的序幕。總的來看,這58個人基本都受過中等以上教育,有的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老同盟會會員,很多是五四運動前后出國留學的知識分子,還有在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左翼青年學生。他們大多都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活躍分子,大部分人的職業是教師、記者或學生。這些人有很多共同特點,其中之一,就是家境都不算太差。因此,他們投身革命、參與建黨,並不是迫於個人生計,不是因為個人或家庭吃不飽飯、穿不上衣、被逼無奈而走上這條道路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驅使他們走到這個歷史起點?

近代以來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許許多多具有民族責任感、歷史責任感的仁人志士都在思考中國的命運問題。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這一批黨員,就肩負著這樣的民族責任感、歷史責任感,以不同的方式尋求解救中國的道路,因而沿著不同的軌跡走到了同一條道路上來。

比如毛澤東是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面臨亡國滅種危險的歷史環境下成長的。青年毛澤東曾在辭別父母時留下這樣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充分反映了他從小志存高遠、胸懷天下的抱負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救國心跡。

周恩來,早在13歲時,就立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鴻鵠之志。1915年,針對袁世凱承認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之事,他寫下《或多難以固邦國論》,疾呼“事急矣,時逼矣,非常之事,多難之秋,至斯亦雲極矣”,“茫茫神州,已倒之狂瀾待挽,茫茫華夏,中流之砥柱伊誰?弱冠請纓,聞雞起舞,吾甚望國人之勿負是期也”。他還通過參與演出話劇,希望喚醒民眾,“欲重整河山,復興祖國”。1917年,周恩來去日本留學,臨別給同學贈言:“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李大釗是早期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就是其信念與擔當的最好詮釋。1927年,他在監獄中寫下《獄中自述》,總結自己一生時說,“釗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

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人最早的初心,就包含著責任之心。他們繼承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優良傳統,深覺個人之小我應為民族之大我承擔責任,在歷史的呼喚面前,不能僅僅滿足於個人的安逸生活,而要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崛起盡一份力量。這種救國救民的責任感,驅動著他們去學習、去思考、去選擇、去尋求解救中國的道路。

2.信念之心

在近代中國,選擇不同道路的人很多,確立的信念也多種多樣。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們,經過多方比較、深入思考,最終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找到了共產主義,而這正是他們最早選擇和確立的信念。

早在1898年,中國的一些書籍就開始零零散散地介紹馬克思主義、介紹社會主義學說。隨后,中國出現了多種譯自日文的介紹社會主義思潮的論著。辛亥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說進一步在中國傳播。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隨即興起了一股介紹俄國經驗、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說和社會主義問題的熱潮。

《晨報》副刊1919年2月改組后,連續6個月刊登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和著作。此后又專門開辟《馬克思研究》專欄,幾乎每天都刊載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翻譯文章。

李大釗從1918年7月至1919年10月,先后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全面介紹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社會發展規律學說、階級和階級斗爭學說及人民群眾的作用等。

李達是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和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創始人之一。他留學日本,放棄理科,專攻馬克思主義學說。五四運動期間,雖人在日本,但在《民國日報》上發表多篇文章,為國內的愛國運動叫好,並介紹社會主義。同時,他嘔心瀝血,翻譯多部著作,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1920年回國后,他與陳獨秀等發起成立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創辦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刊《共產黨》月刊。隨后又直接負責籌備召開一大,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出重要貢獻。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建立工人階級政黨的任務提上了日程。1920年年初,李大釗在《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一文中,公開號召仿效俄國在中國建立工人階級政黨。1920年,在全國多個地方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正式開幕,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也反映在黨最早的文件中。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決議和宣言。黨的綱領規定,“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這些內容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的一大舉起了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旗幟。

當然,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還要不斷進行思考和探索。我們黨后來通過對中國經濟政治狀況的分析,確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有兩個,一個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的矛盾,一個是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由此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所以,根據共產國際二大精神和中國國情,1922年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了以打倒軍閥、打倒列強為主要內容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實際上區分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這是黨的綱領的重要變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為中國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3.奮斗之心

中國共產黨成立近100年來,無論革命、建設還是改革,無論順利還是曲折,我們黨始終在奮斗中克服艱難曲折,靠奮斗創造未來﹔千千萬萬共產黨員也在不懈奮斗中堅守著初心和使命。從這一角度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奮斗史。

黨的一大通過的第一個綱領,明確規定了黨的奮斗目標。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英文稿的標題直譯就是《中國共產黨關於(奮斗)目標的第一個決議》。

黨的二大提出了一系列奮斗口號和要求。《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第三部分的標題就是“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及其目前的奮斗”。《宣言》提出了“現今的奮斗”和“第二步奮斗”的目標,提出“我們一定要為解放我們自己共同來奮斗”,“工人貧農必定要環繞中國共產黨旗幟之下再和小資產階級聯合著來奮斗呀!”黨的二大《關於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明確指出,“我們共產黨,不是‘知識者所組織的馬克思學會’也不是‘少數共產主義者離開群眾之空想的革命團體’,‘應當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眾組織起來為無產階級之利益而奮斗的政黨,為無產階級做革命運動的急先鋒”。

從建黨開始,我們黨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不同階段,通過英勇奮斗,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后,在奮斗中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接續奮斗,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偉大變化。

奮斗不易,甚至還需要作出很多犧牲。

陳潭秋,湖北黃岡人,參與建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擔任過江西、福建等省的省委書記。1935年去蘇聯,1939年回國,途經新疆,留在新疆工作。1942年,他與毛澤民等一起被盛世才逮捕,1943年被殘忍地用麻繩勒死。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時,因不知其已經犧牲,還選他為中央委員。

何叔衡,湖南寧鄉人,是一大代表中年齡最大的一位,時年45歲。他曾任中央蘇區臨時法庭主席,中央紅軍長征后留在蘇區,1935年在長汀突圍時犧牲。

鄧恩銘,貴州人,水族,是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在山東參與創建了共產黨早期組織,曾三次被捕,兩次越獄,1931年英勇就義。在給母親的最后一封家書中,他寫下了一首訣別詩:“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繼頻頻慰九泉。”

需要銘記的英烈還有很多很多,歷史証明,中國共產黨是近代以來為中國人民的幸福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懈奮斗並作出最大犧牲的黨,這些犧牲不會被人民遺忘,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共產黨人的巍巍豐碑。

4.為民之心

黨的二大通過宣言提出“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的任務,要求“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民主共和國”。同時,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要求“改良工人待遇:(甲)廢除包工制,(乙)八小時工作制,(丙)工廠設立工人醫院及其他衛生設備,(丁)工廠保險,(戊)保護女工和童工,(己)保護失業工人……”。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組織工人、農民和其他群眾,開展革命運動,提出了爭取人民群眾利益的各種要求。通過創辦雜志、出版圖書、舉辦夜校、建立俱樂部等方式,向工農群眾宣傳革命道理﹔深入工礦、農村發動群眾,先后掀起了一系列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

大革命時期,黨在與國民黨合作過程中,通過成立工會、農會等把群眾組織起來,廣泛參加到“打倒軍閥、打倒列強”的群眾運動中,積極支援了北伐戰爭的進行。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通過組織群眾開展武裝斗爭的方式,建立局部地區的工農革命政權,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激發農民群眾的革命積極性。

抗日戰爭時期,黨推動建立以國共合作為主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努力團結最廣大人民群眾,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給人民群眾以實際利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形成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解放戰爭時期,黨在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消除封建壓迫,動員、組織和依靠人民群眾開展大規模的軍事斗爭。在國民黨統治區組織青年學生和其他各階層人民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獨裁政策。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最終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共產黨在近100年的歷程中,一直堅守初心和使命,不斷思考和處理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確立了一系列關切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思想理念:

“為人民服務”。這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期提出的名言。此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進了黨章,一直作為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指導著黨的行動。

“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黨的生命線。黨章規定:“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執政為民”。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須服務於人民。黨的一切執政活動,都要從人民的意願和利益出發,把為人民謀取利益當作最根本目的。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以人為本”。在時代進步的歷程中,我們黨不斷深化認識,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口號,並將其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理念。黨章規定,黨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為中心”。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過程中,我們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最根本的,是要用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把國家治理好,發展好、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願,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要把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作為決策的根本依據,把根本利益與具體利益、長遠利益與當前利益結合起來,下大氣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多辦順應民意、化解民憂、為民謀利的實事、好事。

要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僅一切為了人民,而且要一切依靠人民。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作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李忠杰)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