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提升治理效能

柴寶勇

2019年07月12日08:0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提升治理效能

  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2018年2月,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了新時代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決策部署和基本原則。經過一年多來的穩步推進,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總體完成,並取得重大成效和寶貴經驗。2019年7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強調,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對黨和國家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的一次系統性、整體性重構。完成組織架構重建、實現機構職能調整,只是解決了“面”上的問題,真正要發生“化學反應”,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為此,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分理解和把握新時代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科學內涵,在深化改革中提升治理效能,為實現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提供堅實基礎。

  首要任務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政黨通常是現代社會國家政治體系中的關鍵主體。在我國,中國共產黨作為創立、鞏固和發展人民政權的領導核心,深刻塑造了國家和社會的制度形態。在此過程中,黨自身的組織機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調整和轉變。在政治學的語境中,領導與權威相伴,體現了被領導者對領導者的自覺認同。黨的領導不是簡單的統治,隻有通過相應的制度設定,才能使黨的決策通過各領域、各類別、各層級的機構得以有效落實。黨的十九大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列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的第一條,並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把“堅持黨對機構改革的全面領導”作為深化機構改革的寶貴經驗之一。

  新時代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從橫向、縱向兩個角度對黨的全面領導體系進行了科學布局和系統優化,有利於從制度層面增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廣度、深度和高度。增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廣度。形成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體系,確保黨對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的常態化領導。增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深度。通過厘清和理順黨組織與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發揮好黨的職能部門歸口協調職責,能夠使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真正落到實處。增強黨的全面領導的高度。“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重視提升黨中央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能力,對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改革進行了突出強調。同時,也強調要賦予地方更多自主權,將維護中央權威和激發地方活力有機結合起來,更好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基本要求是優化機構職能配置

  機構是權力運行的組織結構,有效完成相關的任務、發揮應有的功能是機構的價值所在,因此,職能屬性是機構的根本屬性。時代環境的變化造成機構的職能具有變動性,通過改革體制機制、優化職能配置使機構保持權責一致是機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應有之義。機構作為制度的載體,不僅要立足實際反映現實需要,更要能夠管長遠、管根本。新時代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現實要求出發,對優化機構職能配置進行了系統部署。同時,改革也明確提出要注重解決事關長遠的體制機制問題,將現實需要與未來展望聯系起來進行統一謀劃,從而提升機構的延續性和穩定性。

  通過全面覆蓋,統籌安排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配置。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機構進行了多次調整和變遷。在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之前,黨中央部門集中進行了4次機構改革,國務院部門集中進行了7次機構改革。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立足全局,“堅持中央和地方一盤棋”,從中央向地方層層落實,幾乎涉及所有類型的國家公權力主體,系統解決了部分領域出現的職能重疊交叉、權責劃分不清、權力運行不暢等突出問題。

  通過多管齊下,不斷優化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配置。機構的多樣性和特殊性決定了優化機構職能配置的路徑不是唯一和固定的。實踐中,我們“堅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堅持推動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將組建新部門和裁撤舊部門有機銜接起來,通過整合、合署、合並、調整、劃入等多種方式因地制宜處理各部門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塑造科學合理的機構職能配置。

  戰略目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科學完備的國家治理體系有利於實現執政黨、國家和人民的良性互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和國家機構履職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國家治理能力的高低。當前,我國國家治理所面臨的經濟形勢、社會結構和文化思潮等與過去相比均發生一定程度變化,中央和地方各級各類機構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創新治理理念、明確職能屬性、提高工作效率。一年多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順利推進,表明我國國家治理的方式方法、價值觀念在新的歷史方位中發生了適應性轉變。

  著力構建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所面臨的環境、任務和挑戰是不斷變化的。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的快速變遷,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級各類機構與時俱進,通過更加流暢的制度運轉及時處理各項事務,解決突出矛盾問題、防范風險挑戰。

  著力構建開放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國際關系的深刻調整,對我國的國家治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落實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部署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於中國更好地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競爭。

  著力構建法治化的國家治理體系。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相協調”,既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機構改革,又通過機構改革深化法治發展,從而為國家治理體系注入了法治理念,有助於提升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關鍵保障是深化全面從嚴治黨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與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維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息息相關。在新時代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黨不僅是改革的領導者和推動者,黨的自身組織機構也是改革的核心領域和重要內容。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涉及黨中央機構改革、全國人大機構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全國政協機構改革、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跨軍地改革、群團組織改革、地方機構改革等多個方面,改革涵蓋領域廣泛、利益主體眾多、涉及問題復雜,因此必須通過全面從嚴治黨,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與推動黨和國家機構改革。

  始終堅定理想信念。通過全面從嚴治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利於增強廣大黨員投身改革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帶動全體公職人員為實現改革既定目標不懈努力,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實。

  強化公共權力監督。中國共產黨是國家的堅強領導核心,公權力的監督最重要的是黨內監督。全面從嚴治黨在強化黨內監督舉措的同時,實現了黨內權力監督向國家權力監督的自然延展,有利於進一步扎緊制度的籠子,強化對公權力的監督與制約,加快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

  樹立正確價值理念。全面從嚴治黨有利於廣大黨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廣大黨員乃至全體公職人員在機構改革過程中持續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促使各級公權力主體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在對權力運行模式和工作體制機制完善的同時,也形塑了黨和國家各級機構的組織成員。

  價值導向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中央和地方各級各類機構的職責所在。在黨和國家機構體系中,無論是負責頂層設計的中央機構,還是具體執行政策的地方機構,在本質上都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公共權力機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部分機構中出現組織架構龐雜、辦事流程煩瑣、業務處理低效等突出問題,這既與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改革目標相悖,更易導致廣大人民群眾對公權力主體的不滿。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對黨和國家各級機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使命,即必須通過改革使各級公權力機關能夠更加及時、有效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提出要合理設置地方機構,強調要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指明基層政權機構設置和人力資源調配必須面向人民群眾、符合基層事務特點。一年多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堅持任務落實與服務群眾緊密結合,在有效獲取和充分理解廣大人民群眾實際需求的基礎上深入推進,進而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各項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動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的優越性和先進性不斷彰顯。

   (作者:柴寶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教授)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