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內需潛力

鄭新立 劉 森

2019年06月18日08:16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內需潛力

近年來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加上近期美國一些人不斷升級中美經貿摩擦,對我國出口增長帶來不小挑戰。如何應對?我們認為,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擴大內需。目前,我國人均GDP不到1萬美元,正處於向高收入國家跨越的爬坡階段,內需潛力巨大。立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內需的潛力釋放出來,外需不足內需補,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需求與供給是對立統一的。沒有需求的供給必然帶來產能過剩。沒有供給的需求隻能是望梅止渴。經過40年快速工業化,我國已有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在需求方面,我國人民食衣住行等基本物質消費已經滿足,正處於由生存型消費向享受型、發展型消費轉變的階段。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呼喚供給結構的調整優化,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供給不僅能夠滿足需求,而且能夠創造需求。我們不僅要通過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提高人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也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滿足和創造需求。當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內需潛力的重點應當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技術創新帶動制造業升級,滿足市場需求。目前,我國在一般傳統制造業產品產能過剩的同時,一些高精尖產品、關鍵零部件和優質名牌產品仍處於短缺狀態,包括芯片、航空發動機、新材料、清潔能源等,嚴重依賴進口。哪個企業能夠通過自主創新和提高產品質量,生產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就能獲得發展的商機。建議有關部門組織企業聯盟,促進產學研結合,集中資金、人才等要素,對重大關鍵技術實行聯合公關,成果共享。要竭盡全力盡快突破卡脖子技術,打破國外對技術的封鎖和壟斷。貿易戰的本質是科技戰,美國對我國出口的打壓和對高科技產品進口的封鎖,目的是否認我國的發展權。在這樣的形勢下,奮發圖強,以技術創新帶動制造業升級,發展強大的先進制造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是唯一選擇。

第二,以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釋放新動能。截至2018年末,我國農村尚有5.6億人口,農業勞動生產率遠低於全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缺乏競爭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必將釋放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並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印發,提出了到2022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目標,從要素市場、公共服務、鄉村經濟、農民收入等方面對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做出了具體部署,為我國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凝聚城鄉發展合力、實現城鄉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意見》針對造成城鄉發展差距拉大的原因,提出了促進城市資本、人才、技術向農村流動的舉措,對農村土地包括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做出了明確規定,提出“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允許就地入市或異地調整入市﹔允許村集體在農民自願前提下,依法把有償收回的閑置宅基地、廢棄的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轉變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城中村、城邊村、村級工業園等可連片開發區域土地依法合規整治入市﹔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權房地一體、分割轉讓”。以“三塊地”為平台,撬動各類要素下鄉,必將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強大動力。農業現代化將激發大量農業機械、農業設施和水利建設的投入﹔新農村建設將激發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大量投入﹔農民工市民化將對城市建設提出巨大需求。如果說前40年我們主要依靠工業化、城市化拉動了經濟增長,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必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新的強大動能。

第三,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切實補短板。公共服務業特別是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環境、文化、法律、咨詢、審計、市場中介服務、資本市場服務等供給短缺,成為當前供給結構中的明顯短板。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必須改革供給管理體制,擴大市場准入,發揮民間投資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可考慮建立公共服務價值補償機制,使公共服務投資能夠獲得合理回報,從而形成公共服務業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為此,要建立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機制,賦予公共服務業投資項目相應的政策。需要認識到的是,現代社會,公共服務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公共服務業能不能有一個較快發展,滿足廣大居民需要,主要責任在政府,努力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在這方面,各級政府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以高質量公共服務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第四,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撐數字經濟發展。隨著信息技術進步,智能化社會和數字經濟迅速發展,引領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我國發展現階段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移動支付、網絡金融、共享經濟等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處於同步甚至領先水平。應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在形成國際標准后,加快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條件。在優先搞好國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要逐步推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更多國家的人民受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投資,對當期需求和未來發展影響巨大,應充分論証,力求尋找最優方案,避免投資失誤和浪費。

此外,發展煤炭清潔燃燒技術,降低對進口油氣的依賴,亦是題中應有之義。我國是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近年來,我國通過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但近期內主要依靠煤炭的局面難以改變。發展煤炭清潔燃燒技術是立足於國內資源的必然選擇。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一工作,把握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強相關技術攻關和設備研制,加大推廣利用力度,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總之,瞄准上述幾個領域集中發力,就能迅速形成經濟增長點,促進投資和消費的較快增長,從而有效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分別系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執行會長、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研究二部主任)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