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連線評論員:共聚創新力,培育新動能

——長三角如何邁向高質量一體化④

安徽日報評論員  曹顯鈺

2019年06月13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長三角三省一市何以能保持不竭的動力和勢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依靠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核心競爭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逢周六傍晚,在上海的汽車站、火車站和輪船碼頭,常能看到身著藍卡其布衣服、拎著人造革包的“星期日工程師”,他們利用休息日奔赴江蘇南部和浙江的部分縣市,給大批鄉鎮企業帶去技術和理念,更帶去了技術紅利。幾十年來,這段佳話在長三角地區以各種方式被不斷提及,人們感慨的不僅是一支“科技輕騎兵”的歷史意義,更在反復確認這樣一個事實:要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必須加強創新合作。

前不久發布的《2019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水平穩步提升,發展勢頭良好。主要表現在:資源要素加速集聚,科研合作不斷深化,技術溢出呈現多點爆發,產業發展生態逐步優化,協同創新環境日趨完善。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長三角協同創新與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創新資源分散、要素集聚度低、協同創新不足等問題,仍需在實踐中加以破解。

從長遠看,要保証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增強區域基礎研究實力。基礎研究是創新之源,是科技實力的真正體現。近幾年,長三角在基礎科研上下了大力氣,並進一步整合了實力。2016年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就是典型的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產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研制量子糾纏源、量子實驗控制與處理機兩個有效載荷,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牽頭研制了量子密鑰通信機和量子糾纏發射機兩個有效載荷等。下一步,長三角還需要在共建共享國家實驗室、合力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融合發展上不斷夯實根基,聯動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共同打造強勁活躍科技創新策源地,共同構筑強勁活躍增長極,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要確保創新要素流動起來,需要保障人才“通用”,離不開政策“通兌”。三省一市隻有共建共治共享人才培養、人才使用政策與機制,並廣泛鏈接全球創新伙伴,才能吸引、壯大、科技人才隊伍,讓第一資源在長三角區域“無障礙”競展身手。同時,不僅要實現人才“通用”,還應實現人才“通培”。在第一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重要成果發布儀式上,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發起簽約成立“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邁出了人才“通培”步伐。共建一流學科聯合體,共享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共創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共引高層次創新人才,共織國際高校合作網絡,必將進一步助推創新要素集聚,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勁的“人才泵”。

共聚創新力,同下“一盤棋”。強化創新驅動,最緊迫的不僅僅是各自補短板,更是拉長各自“長板”,貢獻各家“長板”。深化分工合作,各揚所長、優勢互補,把各自優勢變成共同優勢,讓更多的創新活水充分涌流,讓更多創新成果充分涌現。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13日 09 版)

(責編:任一林、曹淼)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