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思想縱橫:建設生態文明須多積尺寸之功

韓  宇

2019年06月03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寧夏靈武有位全國“治沙英雄”叫王有德,他在白芨灘上四十年如一日,憑著“寧肯掉下十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后”的拼勁和“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韌勁,經歷一次次沙進人退、人進沙退的反復,終於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筑起一道綠色屏障。白芨灘的樹是一棵一棵種下的,白芨灘的生態是一點一點改善的。白芨灘的故事說明,建設生態文明離不開埋頭苦干,必須多積尺寸之功。

生態環境保護涉及方方面面,任務復雜艱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辦到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絕不能持“速勝論”,幻想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就要像王有德同志那樣一年接著一年干、一茬接著一茬干,把百米跑的沖勁和萬米跑的韌勁結合起來,做好每一項工作、解決好每一個問題,積小勝為大勝。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我國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也要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依然存在不少亟須解決的問題,依然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一方面,我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另一方面,我國是發展中大國,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現實壓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同時也進入了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

事實表明,生態文明建設依然要爬坡過坎、攻堅克難,遠未到歇歇腳、喘口氣的時候,還沒有駐足觀風景的本錢。對於依然嚴峻的現狀,絕大部分地區能夠保持清醒的認識和隻爭朝夕的責任感使命感,做好打持久戰和攻堅戰的准備。但也有少數地方對於建設生態文明認識模糊不清、思想麻痺大意、作風不嚴不實,急功近利或怠政懶政的現象時有發生,其中不乏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影子。比如,有的地方在植樹造林中圖形式、走過場,存在重栽植輕管理、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導致年年植樹不見樹、歲歲造林不成林。又如,有的地方為應付環境督察,加班加點搞突擊,督察過后就萌生放一放、緩一緩的懈怠心理,缺乏一以貫之、長期堅持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保護生態環境也與此相似。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其中各子系統、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適當的人類活動可能在短時間內破壞生態環境,但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有持久的耐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態,不急一時之功、不計一己之利,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如果患得患失、急功近利,不但生態環境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和修復,反而會付出巨大的經濟社會成本。

荀子的《勸學》有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建設生態文明猶如逆水行舟,隻有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才能讓山川林木蔥郁,讓大地遍染綠色,讓天空湛藍清新,讓河湖魚翔淺底。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03日 09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