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既抓個體身心健康  又抓社會心理健康

新知新覺:更加有效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杭蘭平

2019年05月31日08: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人民群眾共同的美好追求。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健康中國建設的著力點主要是個體身心健康。同時也要認識到,個體身心健康與社會心理健康緊密相關。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這涉及社會心理健康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既要抓個體身心健康,又要抓社會心理健康。

社會學意義上的健康是指個體和社會作為有機整體,具有內在協調性,表現為和諧的理想狀態。這種和諧於個體表現為身心健康,於社會表現為社會心理健康。二者如健康社會之兩翼,不可偏廢。社會心理健康影響著個體身心健康,而個體在維護好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時積極追求進步,使身心、事業、家庭良性循環發展,則能促進社會心理健康。

過去,我們對健康的認識一直聚焦於個體身體健康方面,對個體的心理健康不大重視,更不要說關注社會心理健康。這主要是因為過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心理健康尤其是社會心理健康沒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告別貧困、跨越溫飽,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在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達到較高水平的情況下,人們的健康需要不僅包括個體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身心健康需要,還包括社會心理健康需要。

就個體身心健康而言,由於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以及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等的不斷變化,人民群眾仍然面臨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就會嚴重影響人民健康,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就社會心理健康而言,在工業化、現代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一些人面對多樣化的社會價值觀念、復雜的社會關系變化,心理准備明顯不足,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從社會層面看,急功近利、失衡偏激、怨天尤人等不良社會心態不同程度存在,給國家發展、社會穩定、個人幸福帶來負面影響。要保持個體身心健康、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必須高度重視社會心理健康。可見,更好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我們在繼續抓好個體身心健康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抓好社會心理健康。

抓好個體身心健康。一是牢牢把握健康領域發展規律,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並重,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二是重視重大疾病防控,重視重點人群健康,優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減少人群患病。三是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四是堅持體醫結合,推動全民體育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動體育健身和休閑產業發展。

抓好社會心理健康。首先,將社會心理健康納入國家治理中,在制定重大政策過程中充分聽取各類社會群體的心理訴求和實際需要,在社會治理中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加強心理學技術干預,營造友好互信的人際關系和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不斷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力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其次,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依托現有資源建立心理服務機構,鼓勵創辦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增強醫療機構心理健康服務能力。再次,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和科普宣傳,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養,引導公眾培育積極心態、預防不良心態。

(作者單位: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31日 09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