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高祖貴

2019年05月15日08:11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文明交流互鑒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為世界各個文明形成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和諧共處的積極關系,共同開創人類美好前景提供中國方案。我們要堅持和而不同,維護文明多樣性﹔堅持平等互尊,加強文明對話交流﹔堅持包容互鑒,促進文明發展繁榮,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

舉辦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重在傳承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璀璨輝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學互鑒、共同發展的平台,把亞洲的多樣性轉化為擴大交流合作的動力,推動亞洲不同文明加強交流溝通,增強亞洲文化自信,促進亞洲協作互信,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

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人類生活在不同種族、膚色、文化、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種族和民族,共同創造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如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各個文明既迎來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廣闊空間,處在一個交往互動空前廣泛深入的時代﹔又面臨強化認同、凸顯特色的競爭場面,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地區熱點和局部沖突此起彼伏,恐怖主義、極端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不斷凸顯,所有這些問題都越來越需要從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角度來尋找根本解決之道。人類發展又一次站在了重大抉擇的十字路口。

面對這種形勢,不同文明是包容互鑒、交相輝映,還是獨尊封閉、沖突對立,不僅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而且決定人類文明整體的前景。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這就為世界各個文明形成豐富多彩、充滿活力、和諧共處的積極關系,共同開創人類美好前景提供了中國方案。

堅持和而不同,維護文明多樣性

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紛呈多姿。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文明同樣是多樣的。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耕,從工業革命到信息社會,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書寫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每個華章都是各國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每個片段都是由某個國家、某個民族在承先啟后、繼往開來中延續到今天。無論是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地域廣闊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既屬於某個地區、某個國家和某個民族,也屬於整個世界和全人類,都既是某個國家和某個民族為主體的創造,也是整個世界和全人類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

因此,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都應該得到承認和珍惜。各國各民族既要珍惜和維護本國本民族的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又要承認和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思想文化﹔既要增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又不能搞自我封閉,不能搞唯我獨尊、“隻此一家,別無分店”。在全球化時代,不同文明在注重保持和彰顯各自特色以及標志性符號的同時,正在交流交融中形成越來越多的共同要素和標識﹔來自不同文明的各國各民族交往越多越深,越認識到別國別民族文明的悠久傳承和獨特燦爛。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開放包容、多元互鑒、多樣一體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文明大家園的主基調。那種把自己的文明作為唯一的中心或強勢文明,對其他文明進行貶低甚至要加以改造的意圖和做法隻會嚴重破壞文明成果,最終必將危及自身。“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隻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世界各國人民應該堅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堅信文明隻有多樣才多彩、隻有多彩才絢爛,必須共同維護文明的多樣性。

堅持平等互尊,加強文明對話交流

世界不同的文明凝聚著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都扎根於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是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集體記憶,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都是平等的。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不同文明之間應該秉持謙恭互尊的態度,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一種文明如果居高臨下對待另一種文明,那不僅不能理解這種文明的奧妙,不能了解這種文明的真諦,不能借鑒這種文明的長處和精華,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平等和尊重才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

在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基礎上,不同文明應該加強對話交流,虛心學習,積極吸納對方的有益成分。對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要理性處理,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加以攻擊和貶損,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歷史反復証明,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任何想用強制手段來解決文明差異的做法都不會成功,文明霸權和“文明沖突”必將給世界和平和人類文明帶來災難。當然,與其他文明的對話交流學習,要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堅持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講求兼收並蓄。但兼收並蓄也不是囫圇吞棗、莫衷一是,更不是生搬硬套、削足適履,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堅持包容互鑒,促進文明發展繁榮

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世界姹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隻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處,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正是在與世界其他文明持續不斷的交流互鑒中發展壯大的。西漢張騫兩次從陸路出使西域,中國船隊從海上遠達印度和斯裡蘭卡﹔唐代對外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雲集長安﹔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出洋,到達東南亞很多國家,遠抵非洲東海岸肯尼亞﹔明末清初,中國人積極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歐洲天文學、醫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知識紛紛傳入中國。世界其他文明也在吸取中華文明的營養之后變得更加豐富發達。源自中國的儒學,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經過中華文化發展的佛教思想和由此衍生出來的獨特的佛教理論,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帶動了世界變革,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中國哲學、文學、醫藥、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西方,滲入西方民眾日常生活之中。這其中,中外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有沖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的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現如今,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發展難題的智慧,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可以為調理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提供思想指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將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均衡發展、相互促進﹔使中華文明按照時代進步的要求,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釋放深藏的旺盛生命力,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人類歷史本來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借鑒、和合融通的宏偉畫卷。各種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因交流互鑒才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地區、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都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交融中演化成今天的形態。對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採取學習借鑒的態度,都應該積極吸納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中的優秀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優秀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這樣,人類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不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變得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責編:任一林、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