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努力增強新聞媒體輿論力量

李志雄

2019年03月18日10:48    來源:青海日報

原標題:努力增強新聞媒體輿論力量

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把學習課堂放在了人民日報社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線,強調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努力增強新聞媒體輿論力量是我們的使命所在。

增強傳播力。傳播是媒體的本質特征。自從有了新聞紙,信息傳播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樣,得到了飛速發展,同時助推了一系列新技術革命。隨著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形態的多元化和媒體家族的不斷壯大,傳播如滾滾洪流,席卷信息巨瀾潮涌般地推送到受眾面前。然而這些,在萬物皆可互聯的信息大革命情勢下,都只是風中的沙粒、拍岸的浪花。“互聯網+”不僅帶來一個五光十色的新媒體斑斕世界,更催生媒體格局、傳播手段的驚天之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今日之媒體,何嘗不是如此。機遇與挑戰並存,新聞媒體唯有躍進互聯網之窗,“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地聚焦於智能手機信息平台,在數字化的海洋裡劈波斬浪,在漫天碧透的“雲端”上笑傲蒼穹,方能守正創新、傳播有力。

增強引導力。引導是新聞媒體的根本任務或者說終極使命。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五個事關”,彰顯了新聞媒體的巨大社會功能和如山之重的職責使命,就是要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一句話,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惟此必須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正如省委書記王建軍在全省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那樣:“千新聞萬新聞,黨的領導就是好新聞﹔千輿論萬輿論,黨的聲音就是好輿論。”毋庸置疑,千道理萬道理,黨的教導就是正道理。增強引導力,就是讓黨的教導“飛入尋常百姓家”。

增強影響力。影響是媒體的命脈所系。媒體不是一個普通的社會單位和職能機構。媒體應是一個滲透社會方方面面的磁力場,根據分眾化對象性的要求,至少是某個特定群體的關注點、吸睛體。實際上,影響力並不是媒體與生俱來的金鑰匙,而是后天積澱養成的,是品牌效應的深度開掘、名牌效應的縱橫交錯﹔是百花盛開的芳香四溢、陳年老味的厚重輻射。從這個角度上說,影響力來源於市場的評判,是“看不見的手”的操作,而不是被授予、贈與的,更不是自封的。影響力是有大小之別的,大則前程似錦,小則舉步維艱。影響力是有界別和層次的,正如人有族群、區域、年齡、職業特性一樣,任何“通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影響力雖然是客觀的,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媒體精神對其有著巨大的能動作用,因而也是可以創造性發展和轉化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講,增強影響力,核心是增強創造力。

增強公信力。公信是媒體的“奠基石”“免死牌”。“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當下生生死死的自媒體、社交媒體的際遇便是明証。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公信的基石就是真實,這一點,亙古不變。但公信力的強大並不依靠真實而一勞永逸,真實只是公信力的起點。在這個基礎上,公信是涓滴成溪的清流吟唱,是積土成山的高屋建瓴,是以百姓心為心的受眾情懷,是不忘初心的義正辭嚴、鏗鏘豪邁。永葆公信並使之不斷成長,讓黨放心,受群眾信賴,更好地滿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要,成為媒體和媒體人的看家本領要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工作取向,做政治堅定、引領時代、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依靠“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成為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媒體人,媒體公信力勢必火熾焰高、光芒萬丈。

懷揣美好夢想,凝聚奮楫之志,新聞媒體必能“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在新時代的宇航中噴發磅礡力量。

(責編:王珂園、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