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思想縱橫: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

張  浩

2019年03月12日0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良好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范,崇尚“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

習近平同志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並對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出表率的要求。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既要以優秀研究成果促進社會進步,又要做到德為人先,用明德引領風尚。

長期以來,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把做人與做學問統一起來,贏得了廣泛社會贊譽,但也有極少數人存在學術浮夸、學術不端、學術腐敗問題。有的急功近利、東拼西湊、粗制濫造,有的脫離現實、閉門造車、坐而論道,甚至有的剽竊他人成果。這些現象雖然發生在極少數人身上,但往往會引起社會關注,影響整個社會風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做的是培根鑄魂的工作,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聖使命,其言行對社會有很強的影響力。而且,名氣越大,肩上的責任就越重。大學問家之“大”,既在於以其學術成果啟發思想、推動工作,更在於以其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引領風尚、燭照人生。

明德,首先要明大德。個人的學術理想隻有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結合在一起,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就樹立起這樣的志趣:“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志存高遠,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博大的人民情懷,做到胸中有大義、心裡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成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學問家。

明德,體現為勤業精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事實証明,真正的學問都是潛心琢磨而成的,真正的精品都是嘔心瀝血鑄就的。古人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凡傳世之作、千古名篇無不是篤定恆心、傾注心血的作品。隻有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為一時之譽而急躁,甘願為自己的學術理想耕耘一生,才可能創造出有益於社會的成果。

“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在某種程度上,作品和學問就是作者人格與人品的自我宣示。作品要塑造人心,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以東北師范大學原副校長鄭德榮為代表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讓我們不僅見識到高水准的學術成果,而且見証了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樹立良好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范,講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崇尚“士以弘道”的價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12日 07 版)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