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警惕“一分現金也不能發”的懶政

吳興人

2019年02月20日10:36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警惕“一分現金也不能發”的懶政

往年春節前后,各鎮村都會給老人和困難家庭發放一筆慰問金。但自去年年底起,有的省市要求縣市區不得發放現金,必須將慰問金打到卡上。一位村黨總支書記無奈地說:“這種規定,對村干部來說,肯定省事了,把錢打到卡上就可以了事,但群眾就麻煩了。”

一個電話,一個口頭通知,方便了自己,卻麻煩了群眾。此言一點不錯。因為農村老人取慰問金有諸多不便。慰問金打到銀行卡上,百姓取錢要到鎮上去取。這段路程對許多老人來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老人大多不熟悉銀行流程,遇到銀行中午休息,一整天就耗在取錢上了。如果委托子女取錢,碰上不孝順的子女,有可能將慰問金私吞。而對於那些殘疾人,則更麻煩。老人對此有意見,村干部則說,這是“上面規定”。

“上面規定”,有沒有道理?站在“上面”還是“下面”看問題,結論大不一樣。對困難家庭來說,這一筆慰問金,意義往往要超出那千百塊錢。原先,鎮村干部拿著現金上門慰問,可以借機噓寒問暖,談談家常,拉近干群關系。接收者通常簽字確認,不會寫字的則按手印。既送去了溫暖,又了解了民情。現在,錢冷冰冰地朝銀行卡裡一打,省事是省事了,規范也規范了,但這樣的決策和執行,離百姓的認可卻很遠——說得嚴重點,這是“拿著鑰匙不開鎖”的一個典型,是一種“懶政”。

有的時候,“上面規定”更被當作了下面不干事、少干事的托詞。這是個老話題。有些干部至今信奉“苦干不如巧干、巧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這個“巧”干,不是智慧靈巧的“巧”,而是投機取巧的“巧”。有的人把“不干事”作為“不出事”的應對之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甘當無所作為的“撞鐘和尚”,喜歡做既懶又庸的“太平官”。有的干部,還患上了“新技術依賴症”,不想下基層,邁不開雙腿,隻在辦公室裡用QQ群、微信群發號施令,導致工作安排脫離實際﹔有的干部隻通過手機APP、官方微博與群眾交流,黨群干群距離漸行漸遠……“鍵對鍵”固然可解決一部分問題,但“面對面”的那種親近的效果,卻漸行漸遠了。

懶政和庸官是聯系在一起的。懶政必然出庸官。懶政並非簡單的不作為,或者是官員對自身職責的輕浮執行。有人曾經研究所謂的“庸官懶政”,在現實行政生態中,除缺乏責任心,更多的是缺乏創新力,缺乏真本事,大事干不了,小事不願干。換言之,有的官員缺乏治理的能力,不依責而行,缺乏創新精神和持續工作的激情,都可歸於“庸官懶政”一類。初唐有個著名庸官,名叫蘇味道,曾幾度拜相。史書上說他擅長陳奏,多說空話,但他出任宰相期間,沒有任何建樹。他曾經對人說,自己處事不想明快決斷,因為決斷錯了,會引來指責,所以“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我的決定,你可以作這樣的理解,也可以作那樣的理解,讓別人抓不到任何把柄。“模棱兩可”的成語就出於此。因此,時人又稱蘇味道為“蘇模棱”。今天,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的“蘇模棱”式人物恐怕還是不少。

有人說,不作為的懶政,總要比“亂作為”好一些。這話初聽有理,其實不然。不作為是“亂作為”的另一端,不作為是“亂作為”的異化。不作為和“亂作為”,乃是同根生,都是唯一己的利益為先。如果把“亂作為”看作是一種濫用權力的話,那麼,“不作為”則是把人民賦予的權力變成了一種擺設,為民服務成為一句空話。回到那“一分錢現金也不得發放”的煩心事,除了“一刀切”的“懶”,難道真的沒有一點“亂作為”的影子嗎?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