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大家談:年終考核,如何考出真效果

2019年01月22日07: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歲末年初,不少單位都要進行年終考核。作為盤點工作成果、促進任務落實、進行總結提升的一個方式,年終考核有其重要意義。然而,有的基層干部反映,年終考核的一些“老問題”,仍在不少地方存在。或是以材料厚度作為標准,讓考核成了“材料秀”﹔或是總結成績洋洋洒洒,對問題卻避而不談﹔或是以“跑”代“考”,注重找關系、跑門路……凡此種種,違背了年終考核的初衷,滋生了形式主義。本期大家談選刊三篇來稿,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讓考核更加科學,怎樣才能考出真效果。

——編  者  

群眾的參與,既是動力,也是壓力﹔群眾的評判,既是尺子,也是鞭策

擠掉考核中的“泡沫”,晒干考核中的“水分”,關鍵在於改進考核的辦法

治理“材料政績”,既要不斷端正干部的政績觀,也要做好督查考核的統籌整合

把“群眾滿意”作為標尺

李榮燦

某督查組要到基層實地察看一重點項目的整治情況,接到消息后,當地提前“布置好”現場,還“安排好”走訪附近居民。然而,在集中匯報環節,督查組拿出近期走訪群眾的材料,群眾反映的問題顯示,實際情況與布置的現場完全不同。督查組的做法出乎當地意料,“被打假”的有關負責人瞬間臉色煞白。隨后,該地對整改工作動真格,問題才得到真正解決。

工作做得好不好,群眾感受最真切,也最有發言權。材料秀、造假、以成績代問題等考核“怪相”之所以產生,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一些單位和部門在政績觀上出現了錯位,念錯了“考核經”,隻求“領導注意”,不求“群眾滿意”,或是採華名、樹盆景,或是造虛績、興偽事。而這也從反面提示我們,考核要考出真效果,就必須把群眾滿不滿意作為一把標尺。

事實上,群眾的參與,既是動力,也是壓力﹔群眾的評判,既是尺子,也是鞭策。敞開門,方便群眾提意見、出主意、做評判,才能避免“認認真真走過場”的形式主義,杜絕“干得好不如寫得好”的投機心理。

在“實”和“常”上下功夫

李亞芳

曾聽朋友聊起一個關於迎檢的故事,一家上級單位到基層檢查,看到堆積如山的材料,負責檢查的同志便說:“准備這麼多迎查材料,在考核打分上首先就要加個印象分、辛苦分。”材料多固然可能反映重視程度,但單以此就給出“好評”,恐怕也不合理。類似的案例啟示我們,年終考核滋生形式主義之風,不僅有基層迎合的原因,也有上級考核不科學的因素。

擠掉考核中的“泡沫”,晒干考核中的“水分”,單靠檢查部門練就“火眼金睛”不行,期待被考核部門的自覺也不太現實,關鍵在於改進考核的辦法,形成有效、合理、管用的考核體系。一方面,需要堅持問題導向,結合不同單位職能特點以及工作實際,科學設置考核指標。另一方面,把考核監督納入過程管理,將一次性考核變為日常考核,把隨意考核變為定量考核,從而提高考核的精准度、有效性。

總而言之,隻有在“實”上下功夫,在“常”上做文章,方能把滋生“材料政績”的土壤鏟除,讓“造假歪風”徹底失去市場。

治治“材料政績”弊病

吳仲鎧

一位在鄉鎮工作的親戚曾抱怨,“一到年底,考核就鋪天蓋地,上一個督查組前腳剛走,下一個督查組后腳就來了。隻能通宵補台賬、周末趕總結,時間都‘浪費’在材料上了”,“為了准備考核需要的各類台賬和總結,一周用掉的打印紙張比以往全年還多,打印機都吃不消了”。這一現象也從側面說明,名目繁多的多頭考核,是“材料政績”產生的一個因素。

督查考核作為狠抓落實的重要抓手,有其積極意義。但問題在於,假如考核不加統籌、名目繁多、頻率過高,加之重“痕”不重“績”、留“跡”不留“心”的形式主義作祟,隻會讓基層疲於應對,反而沒有時間去真正落實決策部署,最終掉入“工作干得好不好,全靠材料匯總表”的陷阱。如此,有悖督查考核的初衷。

從這個角度來看,治理“材料政績”,既要不斷端正干部的政績觀,也要做好督查考核的統籌整合,把虛頭巴腦的考核事項清除出去,將基層干部從無效的“報表造冊”中解放出來。惟其如此,才能讓督查考核真正成為抓落實的利器。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22日 05 版)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