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偉大的變革  壯麗的征程

解辛平

2018年12月14日08:17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偉大的變革 壯麗的征程

兩個豪邁的宣言,在歷史的縱深遙相呼應。

公元1948,戰斗的一年即將過去。毛澤東主席親筆起草新年獻詞,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將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獲得最后勝利,這一點,現在甚至我們的敵人也不懷疑了。”這篇文章有一個氣壯山河的標題——《將革命進行到底》。

公元2018,奮斗的一年即將到來。習近平主席發表新年賀詞:“2018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將革命進行到底,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

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深刻改變了當代中國的命運和走向,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40年櫛風沐雨,中國軍隊和祖國一起,經歷了這場偉大的變革。

40年砥礪奮進,中國軍人和人民一起,走過了這段壯麗的征程。

(一)

“中國贏了!”“CHINA WON!”

2017年11月3日,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首次使用中英兩種文字作為封面標題。

時間退回到1978年年底,也是美國《時代》周刊,將鄧小平評為年度人物,開篇的標題是《中國的夢想家》。然而當時,這家雜志充滿懷疑地評論說:“能讓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在極短時間內來個180度大轉彎,就如同讓航空母艦在硬幣上轉圈,難以置信。”

中國的發展,沖破了預言。改革開放40年,從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到“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如果標注出中國在世界坐標系上的“位移”,那是一條震古爍今的輝煌軌跡。

時間是最公平的見証者。40年的改革開放,讓今日中國擁有這樣的“時間相對論”:1分鐘很長,40年很短。

1分鐘——中國創造GDP1.57億元,5288萬元貨物進出口,“復興號”高鐵前進5833米,移動支付金額 3.79億元,“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運算750億億次,“神舟”飛船航天員繞地球飛行約474公裡……

40年——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比重躍升至15%,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年度經濟增量,已經相當於一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經濟規模﹔人均國民收入從不到300美元,到超過9000美元﹔全世界每10人脫貧,就有9個來自中國﹔115家中國企業進入全球500強,居世界第二……

“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2018年4月10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習主席這樣標定改革開放的中國價值與世界意義。

——這是中國的總結。這40年,是中華民族5000年來變化最大的時期。中國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

——這是世界的共識。全球語言檢測機構評出21世紀全球十大新聞,“中國崛起”高居榜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故事”。歐洲政要感嘆:“中國改革開放在人類歷史進程上的地位,可以與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相媲美”。一位外國觀察家甚至感慨:“21世紀始於中國的1978年。”

——這是歷史的回聲。1852年,潛心寫作《資本論》的馬克思,在《紐約先驅論壇報》開設專欄。他預言:如果世界歷史的一極是西方,那麼另一極便是中國,西方世界乃至人類世界未來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的命運。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事實上,給人類認知帶來更大震撼的,並不是中國崛起本身,而是中國崛起的路徑和意義。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登高望遠,俯瞰來路,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過程,就是我們的道路自信——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一天,寰宇東望。

“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主席這段擲地有聲的話語,讓人們在上海——這座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城市,看到了一個當今世界人數最多、能力最強的執政黨的堅定信念。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中國40年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匯涓流、戰風浪、納百川的奮斗史。

百川歸海,江河有源。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曾把歷史比作海洋,表面是波濤,是現象﹔底下是深流,是本質。對中國而言,40年改革開放翻天覆地變化的動力之源、實踐本質,是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洞察歷史邏輯、時代潮流的理論覺醒。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者們多次強調,他們不能預言社會主義社會將是或應該是一個什麼樣子,這隻能由將來的人們按照將來的情況在自己的實踐中去決定。

中國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何趕上時代、引領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信恩格斯的這一著名論斷:“‘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歷史不能假設,假設卻能印証歷史——

如果“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40年前,中國面對的,是經濟體制長期束縛的困境,閉關自守封閉半封閉的狀態。改革開放,是中國從困境中奮起的唯一選擇、融入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的歷史起點與邏輯起點。

如果“解決不好發展起來以后的新問題”,“中國就會前功盡棄”。6年前,中國面臨一個“艱難時刻”:經濟增速下滑、“唱衰”論調不絕、黨的領導弱化、腐敗問題叢生……深化改革開放,克服發展進程中必然會遭遇到的困難、障礙和矛盾,需要中國共產黨人繼續做出抉擇。

亨利·基辛格在他的《世界秩序》一書中寫道,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領導層開展了規模浩大的改革運動,其程度可與鄧小平的改革相媲美。6年來,一整套時代特色鮮明的強國方略形成體系,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中國的改革開放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磅礡力量。

16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預言浴火重生的中國將帶來“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今天,時間這個偉大的書寫者,再次証明來自兩位偉人的預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作為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成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著作之一。

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在世界政要眼中,中國的發展不僅有令人羨慕的物質成就,而且成為發人深思的理論課題。

“現實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論”。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國抵達一個新的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具有時代性、引領性、獨創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一個新的體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三)

“去問開化的大地,去問解凍的河流。”1980年,面對除舊布新的中國,詩人艾青借用春天萬物復萌,比喻“解放了的思想”所造就的時代洪流。

“一切始於解放思想。”走進40年改革開放風起雲涌的歷史,必將抵達這個起點。“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

中國航船的起碇,始於思想的破冰。今年以來,胡福明反復回憶起他給《光明日報》投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文章引發的思想交鋒。人們也忘不了,在聲浪喧囂的關鍵時刻,《解放軍報》以1.6萬余字的篇幅刊發《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給予那場思想解放運動強大的“火力支援”。

40年后,人們對那場“改變中國的討論”進行“力學分析”發現,解放思想既是改革開放的起點也是支點,它賦予改革開放魄力、活力與定力。

英國思想家約翰·密爾說:“隻有人類思維模式的基本構成發生巨大變化,人類命運才有可能取得巨大改善。”解放思想,實質是一場以“人”為核心的革命。如果沒有“真理標准大討論”,就沒有中國前途命運石破天驚的變局﹔如果沒有“南方談話”的思想破冰,就難以突破“姓資”“姓社”的羈絆。

一部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黨的十八大后,習主席考察調研第一站,就登上中國改革開放標志之地的深圳蓮花山。山上,有座名為“自我完善”的塑像:半身大力士揮舞著錘頭和鑿子,劈開大石,雕塑自身。

革命的對象,是敵人。改革的對象,是自己。“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思想觀念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思想不解放,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症結所在,很難找准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走進改革深水區,決勝改革攻堅期,中國共產黨人十分清醒:今天,更需要拿起解放思想這一強大武器﹔今天的解放思想,不僅僅是敢於“頭腦風暴”,更是勇於自我鑿刻。

“給亞瑟王的騎士一支M16步槍,如果這名騎士不是躲在樹后向敵人射擊,而仍是用槍托去砸對手的腦袋,這樣就不是轉型。”當軍事學者這樣感悟解放思想的難度,人們也更加認清一句名言的真諦:“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當今世界,中國由大到強的發展極其重要。習主席縱觀全局,審時度勢,把強國方略和強軍方略在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同一個時代坐標系下同步展開、整體運籌。

當代中國,軍隊由大到強的機遇極其重要。習主席謀求贏得國際軍事競爭優勢,全新設計中國軍隊未來,使人民軍隊大踏步趕上潮流、走在時代前列。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改革開放的大門一旦打開,就不可能關上﹔同樣,思想解放的征程一旦開啟,就不可能停歇。昨天的成就無法“一鍵復制”,歷史的經驗必須一脈相承。“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

“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沒有思想大解放,就不會有改革大突破。”沿著“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改革突破”的必由路徑,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以改革開放的自信推動改革開放,用改革開放的方法解決改革開放的矛盾,方能讓“關鍵一招”成為“制勝一招”。

(四)

一個微信公眾號征集“萬萬沒想到的那些事兒”,結果應者雲集。變化之巨、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影響之深,讓無數人感慨不已。而且,最讓群眾自豪的是“這些事竟然是我們做成的”。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在著作《中國簡史》中說,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具有她自身的內在性和動力源”。國內外學者越來越達成這樣的共識:這個內在性的“動力源”,正是億萬人民群眾的歷史自覺。

歷史學家曾言,一個國家隻有具備了從國內汲取力量的能力,才能強大。40年前,改革開放初啟之時,正值“戊戌變法”80周年。那場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僅持續了百余日就宣告失敗。

一位作家曾說,“近代史上有過多次革新革命,多是少數精英、先覺者所為,廣大群眾成為看客”。魯迅先生也說過:“多數的力量是偉大的、要緊的,有志於改革者倘不深知民眾的心,設法利導,改進,則無論怎樣的高文宏議,浪漫古典,都和他們無干。”

然而,歷史也公正地記錄著,就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那一年,安徽鳳陽小崗生產隊一座破舊的土屋裡,衣衫襤褸的18戶農民在一張皺巴巴的草紙上,共同摁下了“分田到戶”的紅手印。

那個夜晚,歷史的門扉被驟然叩響: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與最基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風起雲涌的社會大變革的新篇章。

德國學者雅斯貝爾斯曾說,“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有人說,中國的改革如同一個函數,因變量是政治精英的思想決策,自變量是每個人創造能力的釋放。

歷史的燈盞閃耀在歷史自覺者心裡,時代的火炬高擎在時代引領者手中。中國人民對改革開放的參與、擁護和追隨,從改革開放中體悟到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就蘊藏在中國共產黨新時代領袖這句朴實直白的承諾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的事業,也是全軍官兵的事業。當年,黨中央決策建立深圳特區。來自全國各地2萬余名基建工程兵集體轉業,如拓荒牛一樣,在貧瘠的大地上開墾出了“美麗的春天”。

今年10月,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向世界宣告:武警黃金、森林、水電和公安消防部隊已完成移交。展望神州大地,道橋涵隧、高峽平湖、萬頃綠洲,無不銘刻著人民子弟兵40年來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的歷史功績。

“我們要想躋身一個歷史大事件,不是策劃出來的,而是遇見。”前不久,《解放軍報》刊發了海軍首支艦載航空兵部隊參謀長徐英寫給妻子、孩子和戰友的3封信。

在寫給妻子的信中,他回味著幸福:“我們是為一項開創性的事業而奮斗,我們的生活充滿意義。”

在寫給18年后女兒的信中,他洋溢著自豪:“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有了這樣的發展,爸爸才能夠有機會從事現在這項神聖的事業。”

在寫給未來戰友的信中,他暢想著明天:“那時,艦載航空兵可能會擁有更新型的戰機。你們擁有這樣的機會,駕駛這樣的戰機,是幸運的。”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我們這個時代,有大江大河的氣象,也有一枝一葉的生長。一個人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就選擇了什麼樣的人生﹔一個國家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就選擇了什麼樣的國運﹔一支軍隊選擇了什麼樣的道路,就選擇了什麼樣的未來。

(五)

“殺出一條血路來!”

改革開放初期,積弊沉重,難題叢生。鄧小平,這位當年率領千軍萬馬突破重圍挺進大別山的軍事統帥,說出了這句雷霆萬鈞的名言。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一場深刻改變國家命運和走向的變革,從來都不是歌舞升平的田園牧歌,而是異常艱難的背水一戰。

“現在我們干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從未干過的事。”巨人之聲,言猶在耳,新一輪改革大潮已經洶涌澎湃。“攻堅期”“深水區”“闖關奪隘”“爬坡過坎”……奮斗的征程上,既有看得見的“雪山草地”,也有看不見的“刀山火海”。如果說,40年改革開放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跡,那麼也毋庸諱言,改革越向前推進,觸及的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難題就越大。

“勝利不會向我走來,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美國詩人穆爾的這句話,常被習主席提及和引用。深化改革,重點在一個“深”字上。習主席曾這樣比喻全面深化改革:“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國防和軍隊改革,何嘗不是如此?回望改革開放之初的百萬大裁軍,每4個人中就有1個要走,那是何其艱難!當前這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被外媒稱為“中共幾十年來對軍隊所作的最大規模、最具變革性的調整”,無論從力度、深度、廣度上,都出乎國內外的意料。但不會出人意料的是,大變革一定會觸及深層利益,“皆大歡喜”基本不可能。

在遠離戰爭的年代,人們的確容易對軍事改革的緊迫性缺乏足夠重視,改革的阻力也往往大於改革的動力。而一旦當戰爭出來說話,一切私利都將沉默。

軍事變革的成本和風險,隻有在和平時期完成才是最低的。改革的“時間窗口”不會永久地敞開,緊緊抓住戰略契機,拿出舍我其誰的擔當精神、蹄疾步穩的務實作風,才能跟上世界軍事變革的步伐。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有一篇文章說,世界上有群“最勤奮的人”,在短短幾十年間,把一個落后的中國變成經濟總量世界第二,他們就是中國的“50后”“60后”。如今,這群“最勤奮的人”已經老了。文章最后問:“中國還有這麼勤奮的人嗎?”

這個問題,拋向了握著歷史接力棒的我們這一代人。無疑,今天的改革承載著種種躲不開、繞不過的新命題。從思想觀念的破冰、利益藩籬的跨越,到體制機制的重塑,在今天改革的“問題清單”上,我們面臨的挑戰和考驗,一點兒也不比上一代人少。

“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於他們時代的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於荒野。”志行萬裡者,不中道而輟足。我們唯有擔起這個重擔,才能駛過這一條機遇不斷涌現、問題層出不窮、傳統的痼疾和變革的痛楚疊加交織的航道。

“殺出一條血路來!”這是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國軍隊的改革信仰。用一位詩人的話說,我們的光熱“是烈火、是火山、是太陽”,我們的行進“是奔湍,是彈丸,是驚雷”。

(六)

1956年,民主德國共產黨人訪問中國,給中國共產黨人帶來了滿滿一櫃子書——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所有德文版著作。

今年,德國老共產黨人埃貢·克倫茨,也給中國帶來一本他的新書:《我看中國新時代》。克倫茨在書中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40年,等於又建設了一個新中國。”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之路,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是沒有的。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靠的是什麼?法國前總理拉法蘭給出的解答是,中國共產黨的高效領導力是中國快速發展的關鍵。

從上海石庫門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再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7年、執政69年、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40年的今天,已沒有誰能否認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前進道路的“核心團隊”﹔堅持黨的領導,是創造中國發展奇跡的“核心密碼”。

在世界政治家們的眼中,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全面實現小康,自古沒有先例。960多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發展極不平衡。帶領這樣一個大國跨過關鍵的歷史關口,猶如在浩瀚大海中劈浪前行,掌舵人至關重要。

沒有誰比中國共產黨更懂中國。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強調,堅持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也不斷強調這個被歷史和現實反復証明的重大判斷。

“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堅持黨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不能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不能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不能變。”習主席用堅定清晰的話語表明,中國共產黨既是戰略的規劃師,更是具體的執行者,堅強的政治領導始終是中國砥礪前行的火車頭。

有觀察家總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八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加強黨的領導貫穿始終,這更讓人清晰地感受到:“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一重大原則,被寫入新修訂的黨章,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堅強政治保障。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這片40年來進行著全世界“最有勇氣的制度實驗、發展實踐”的土地,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寫下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創造“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跡”的政黨的責任擔當。

偉大的事業必須有堅強的黨來領導。正在進行的這場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全面深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短短6年間,人民軍隊壯士斷腕、刮骨療毒、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譜寫了人民軍隊聽黨指揮的軍魂新篇章。政治建軍引領人民軍隊重整行裝再出發,讓人民群眾看到了“帶著電閃雷鳴的變化”“如朝陽噴薄般的希望”。

(七)

1985年6月的一天,人民大會堂東大廳。鄧小平伸出一個指頭,震驚世界:中國軍隊裁減員額100萬!

改革大潮初起,百廢待興等待做“加法”。然而,中國軍隊做的是“減法”。它表明,繼全黨工作中心實行轉移之后,這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隊開始了戰略性轉變。也就是從那時起,一個號令久久響徹三軍軍營:在大局下行動!

兵者,國之大事。國防和軍隊改革,歷來是中國改革開放勇氣的寫照、力度的象征。

60多年前,德國人福克斯提出了著名的“國力方程”。不管研究者怎樣求解這個“方程”,有一點不容忽視:一個國家的軍力,是綜合國力天平上至關重要的砝碼。

然而,軍事變革作為國家大戰略的組成,從來不是孤立的“兵家之事”。成熟的變革時機、科學的理論牽引、綜合國力的雄厚支撐,是軍事變革的充分必要條件。從歷史的天空俯瞰世界主要大國,軍隊改革與國家改革歷來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

賦能,這個互聯網時代的熱詞,用來形容國家改革與軍隊改革的關系,再恰當不過。改革開放40年積蓄的豐厚養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歷史機遇,為這支軍隊的變革提供著千載難逢的時間窗口和源源不斷的澎湃動能。

“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標志。”這是歷史演進的必然邏輯。

跨越歷史的棧橋,迎著時代的浪潮。40年來,國防和軍隊改革與國家改革同步,與國家發展同向。軍隊改革既融入國家改革、支撐國家改革,又加快自身改革,謀求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波浪式發展的脈動、螺旋式上升的軌跡、跨越式邁進的步伐,順應了國際安全環境變化和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潮流。

時間,積攢著開新圖強的能量,也蘊含著歷史演進的邏輯。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布局,上升為黨的意志和國家行為。建立“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七大軍區一夜間消失,新型作戰力量陸續誕生。改革聚焦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大刀闊斧,雷厲風行,上至指揮中樞,下到基層部隊,軍隊所有領域都按照打贏未來戰爭的要求重新設計改造。

短短6年間,國防和軍隊改革潮頭高涌,日新月異,中國軍隊實現了政治生態重塑、組織形態重塑、力量體系重塑、作風形象重塑,體制和結構煥然一新,發展格局煥然一新,部隊面貌煥然一新,演繹著“如旱天驚雷”般的巨變。

滄海橫流,大浪淘沙,一種開新圖強的磅礡力量,正從這支軍隊的骨子裡萌發、生長。

“歷史寓含規律,揭示規律必須透視歷史。”隻有回首過去,我們才知道自己已經走出多遠。在歷史的大棋局上審視、在時代的大坐標中衡量,才能真正理解改革開放的內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道上,人民軍隊與偉大祖國搭上同一艘“夢想巨輪”,開啟了“夢想加速度”。

(八)

悠悠中國夢,滾滾百年潮。

1933年,《東方雜志》曾發起了全國性“征夢”活動:你夢想中的未來中國是怎樣?個人生活中有什麼夢想?

那樣一個山河破碎的時代,個人何敢言夢?泱泱大國,四萬萬人口,最后征得的“夢想”答案隻有區區160多份。

斗轉星移,換了人間。當代中國,媒體舉辦“征夢”活動,從報紙熒屏到街頭巷尾,從QQ群到微博,“中國夢”成為激蕩神州大地、承載億萬海內外兒女願景的熱詞。

中國夢,是一個民族覺醒的標志,也是時代潮流對一代人心靈的撞擊。改革者的征程,是戰斗史,也是心靈史。

浪奔,浪涌。當改革的潮頭沖過新時代的門檻,中國的地平線上走來又一代朝氣蓬勃的“追夢人”。

艦陣如虹,白浪如練。2018年4月12日,南海海域隆重舉行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當世界為“史上最強中國艦隊”而驚呼時,發生在這支艦隊中的另一種不動聲色的變化,或許更值得關注——

指揮駕馭這支艦隊的官兵序列裡,被稱為“改革開放同齡人”的一代軍官已經走上艦長等中堅崗位,生在新世紀、長於新時代的“00后”開始出現在這支隊伍裡。中國改革開放黃金時代的營養投射在他們身上,他們生命的黃金時期覆蓋“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

大海潮起潮落,時代澎湃向前。

20世紀70年代末中華大地開啟的這場新的革命,至今已經40年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也隻有40年。

“已經40年”,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能走到今天,是多麼不容易。回首往昔,我們依靠這個“關鍵一招”,闖出一條人類文明史上絕無僅有的發展道路。

“隻有40年”,則意味著我們前面的路還很長,必須堅定自信,登高望遠,繼續前行,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新境界,續寫新篇章。

四十而不惑,不惑而心定。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就是將改革進行到底。

過去已去,未來已來。這正是“改革在路上”“改革再出發”的歷史場景所在。改革沒有一次性,隻有漸進性,不可能止於至善至美。軍隊體制的優化、結構的調整、政策制度的完善,必須朝著既定方向,不停頓、常態化地持續發力。

這是新時代強軍興軍的戰略藍圖:二〇二〇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國家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全面推進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力爭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萬水千山,最美中國道路。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為。我們必須切實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牢固確立習近平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根本指導地位,推進改革強軍不斷取得新進步,迎接新發展,邁向新境界。

上世紀80年代末,一位叫福山的日裔美國人,曾樂觀地宣告,“歷史終結了”。現在看來,隻有“歷史終結論”終結了。中國的崛起,連最保守的預言家也不再懷疑了。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歷史隻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責編:王玥芳、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