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六穩”的內在關系和工作要求

陳建奇

2018年11月09日15:46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六穩”的內在關系和工作要求

核心閱讀

做好“六穩”工作,是在科學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很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打好三大攻堅戰、推動高質量發展和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重要保証。

中國必須在增長動力培育、結構調整及空間拓展等三個層面尋求增量機會,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地位,培育增長新動力、擴內需,保障就業穩步擴張,守住穩就業的底線﹔著力激活存量資金,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實現穩金融、穩投資的目標﹔推動國際經濟合作,實現穩外貿與穩外資的雙重目標。

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的會議上提出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六穩”既明確了中國經濟工作的重心所在,也突出當前經濟形勢的復雜性。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10周年,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分化,中美貿易摩擦等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在此背景下,如何解讀“六穩”,構成了理解中國經濟形勢變化及政策調整的重要內容。

怎麼看:守底線、穩增長及提信心

“六穩”涉及六個方面,具有內在的重要邏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波動將影響老百姓的生活,最終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從這個角度看,穩就業就是守底線,即守住社會穩定的底線,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歸根到底要靠經濟發展,經濟穩定增長是就業穩定的最大保障,穩增長就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對此,針對當前國內外形勢變化,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構成了穩增長的重要手段。通過穩就業及穩增長,扭轉社會對經濟波動的擔心,實現穩預期的目標,穩預期有助於提信心,最后促進經濟社會穩定健康良性發展。因而,“六穩”怎麼看?本質上就是“守底線、穩增長及提信心”。

在守底線方面,穩就業是重點。今年3月份《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在今年7月份發布的信息,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高位增長。1至6月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52萬人,超過了年度目標的一半以上,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3.83%,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是4.8%。因而,今年上半年就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就業壓力並沒有出現上升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穩就業的重點在下半年,突出了下半年國內外形勢變化可能對就業的潛在影響。

在穩增長方面,主要包括“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等內容。股市、匯市、債市、房市構成了金融穩定的內在挑戰。今年以來股市出現低位震蕩,匯率貶值的擔憂有所升溫,去杠杆增大債市波動壓力,房地產調控引發房市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穩金融重在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避免出現不可控的問題。穩外貿與穩外資重點是應對國際形勢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的挑戰,降低外需不確定性波動,避免外資非預期減速或者外資撤離等問題。與此同時,2018年1至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累計同比增速降至5.5%,創造自1999年來的低點,突出了穩投資在穩增長中的重要性。

在提信心方面,關鍵靠穩預期。2016年至今每個季度GDP增速都保持在6.7%至6.9%之間,體現了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性,這是在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國家增長分化的背景下取得的,表明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增長潛力,客觀上促進了社會形成經濟穩定增長的預期,有助於微觀主體對未來保持樂觀的心態,推動投資、消費等穩定增長,反過來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增長。在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等外部形勢新變化的情況下,要引導社會對當前形勢的理性判斷,形成未來經濟繼續穩定增長的預期,避免出現外部形勢變化導致社會對經濟形成悲觀預期的問題。可見,穩預期、提信心在當前至關重要。

怎麼辦:增長動力培育、結構調整及空間拓展

“六穩”有著豐富的內涵,也有著內在聯系。然而,強調“六穩”,根本目標不在於其內涵的解讀,歸根到底在於如何保障經濟社會的穩定。“六穩”怎麼辦?這需要結合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深入分析其潛在的出路。對此,中國必須在增長動力培育、結構調整及空間拓展等三個層面尋求增量機會。

從經濟增長動力看,改革紅利成為穩增長的新引擎。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高增長動力靠什麼?雖然社會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但人口紅利助推中國經濟較快增長的觀點卻得到不少人的認同。然而,近年來人口結構正在悄然轉變,勞動力總量已經出現拐點,老齡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在上升,社會保障及環保、土地等成本出現不斷上升的現象,低成本優勢逐步減弱,與此相對應的加工組裝等低附加值產業增長動力減弱的壓力在加大。在此背景下,可以借鑒國際經驗,通過改革調整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人力資本穩步增長,推動創新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由中低端轉向中高端,改革紅利將逐步接替人口紅利形成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由此成為穩增長的新引擎。

從經濟結構調整看,擴大內需成為穩增長的著力點。國內外形勢轉變的直接影響是外需的不確定性,穩定宏觀經濟將更加依賴內需。中國加入WTO以后外需持續保持穩定較快增長,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較強,內需發揮的作用就相對較弱,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有待挖掘的內需空間較大。投資與消費是內需的兩個層面,近年來固定資產投資等增長速度雖然有波動,但投資對內需的拉動仍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特別是當前中國正在力推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內需的空間依然有待進一步釋放。與此同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世界主要國家仍然有較大的差距,預示拉動投資和消費將成為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著力點。

從經濟增長空間看,深化開放成為穩增長的主要抓手。中美貿易摩擦沒有贏家,中美兩國乃至全球的合作都將受到沖擊,如何拓展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合作新空間,成為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的重要內容。對此,擴大對外開放力度正在成為中國創造新的合作空間的主要手段。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自貿區戰略,設立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等12個自貿試驗區,探索高標准的經貿新規則,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重點開放物流、金融等服務業,促進世界其他國家資本進入中國參與投資合作。此外,中國積極推動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設立自貿區,積極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國企業在全球進行布局。上述舉措將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投資創造新的合作空間,構成了穩增長的新渠道。

怎麼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主線

增長動力培育、結構調整及空間拓展構成穩增長的三大支柱,這表明中國經濟仍然具有保持穩定的內在基礎,但要真正實現穩增長的目標,還必須依靠科學的政策設計。穩增長的政策不能訴諸大水漫灌,也不能採取競爭性貶值等零和博弈思維。結合中國的實際來看,未來應積極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地位,著力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推動穩增長目標的實現。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增長新動力、擴內需,保障就業穩步擴張,守住穩就業的底線。面對美國單方面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中國既需要採取相應措施以捍衛國家利益,又要注意規避1980年代美日貿易戰中日本的教訓,即不能採取回避改革而被動放水刺激房地產的做法,應重視進一步深化改革,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問題,培育增長新動力。一方面,通過改革擴大內需,重點通過改革稅收體制機制,未來逐步構建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降低個人所得稅以提高個人可支配收入。與此同時,推動社會保障體制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營造讓民眾敢消費、願消費、能消費的環境,提升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另一方面,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勞動力、資本及土地等要素的高效配置,通過改革釋放穩增長的新紅利。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質增效,著力激活存量資金,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實現穩金融、穩投資的目標。一方面,近年來全國財政每天在央行國庫的現金存款余額達到3萬億人民幣左右,除了保障日常財政支出需求而必須保留適度資金余額外,其他大部分資金應通過國庫現金管理制度改革,激活存量資金,讓閑置在央行國庫的財政現金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為投資消費等活動提供新增資金。另一方面,對商業銀行等金融體系進行改革優化,強化金融監管,通過完善制度體系以避免資金體外循環,降低套利套匯空間,激活民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推動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的增長。與此同時,必須關注房地產走勢,避免資金非理性大規模流入房地產,真正促使資金流入關系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促進宏觀經濟穩定增長。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推動國際經濟合作,實現穩外貿與穩外資的雙重目標。針對外部形勢的變化,外需的發展在WTO的框架下已較難取得大的進展,應該更加注重做實自貿區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目前美洲有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有歐盟經濟一體化,但亞洲仍然沒有自貿區。中國通過積極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及RCEP的談判,推動東亞地區貿易自由化並最終實現亞洲或者東亞經濟一體化,可以在增量上提升國際貿易投資空間。圍繞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設施聯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拓展外需空間,降低國際形勢變化對外需的影響,實現穩外資與穩外貿的目標。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時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