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贏得未來

遲福林

2018年11月01日08:19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贏得未來

【核心看點】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通過建立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與經濟活力。實踐証明,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地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為主線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釋放巨大內需潛力,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贏得未來。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通過建立並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與經濟活力:實現了GDP年均9.5%、人均GDP年均8.5%的增長,經濟總量佔全球的比重由1.8%上升至15%﹔近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實踐証明,“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內外環境重大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今天,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基本實踐,不是為了簡單地彰顯過去,而是為了實現新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突破,以贏得國際競爭合作與國內穩定發展的主動。

(一)

我國開始進入工業化后期,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關鍵在於改善實體經濟發展的大環境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成功實現從工業化前期到工業化后期的歷史性跨越,主要得益於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為重點的市場化改革﹔得益於打開國門積極融入全球市場。當前,我國開始進入工業化后期,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成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任務。

以產權保護為重點強化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保障。民營經濟的發展是改革開放40年的重大成果,是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體力量。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離不開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支撐和支持。目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壓力和挑戰,這種狀況不利於制造業轉型升級,也不利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此,既需要採取強有力的舉措,應對民營經濟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更需要抓緊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為民營經濟穩定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法治保障基礎。

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重點重塑“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過去40年,“中國制造”依托低成本優勢快速崛起﹔今天“中國制造”的低要素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減弱。“中國制造”要重塑新的綜合成本優勢,關鍵在於通過系統的制度變革,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是著力大幅降低企業稅收負擔、社保費用負擔,以支持民營企業渡過難關、發展壯大﹔二是著力解決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相匹配的普惠金融問題,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三是著力破除能源、交通等領域的壟斷格局和利益藩籬,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以激活創新要素為重點發展中高端制造業。當前,制造業向服務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趨勢明顯,迫切需要加大創新發展力度。我國擁有世界第一的人才規模和世界第二的研發投入,但受多種因素影響,人才規模和研發投入規模優勢還難以充分轉化為自主創新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這就迫切需要把提高科技要素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推動科研領域不斷深化改革﹔迫切需要採取員工持股等多種形式激勵科技創新,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激勵機制﹔迫切需要鼓勵科研機構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形成以科研為中心的創新管理新體制和激勵創新的新機制﹔迫切需要推動教育改革,推動開放型、創新型教育改革的實質性突破。

(二)

我國進入消費升級新時期,釋放巨大內需潛力,關鍵在於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釋放市場活力的同時,注重協調利益關系和增強改革普惠性,實現了從短缺經濟社會到消費升級新時期的歷史性提升。當前,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正由物質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為主轉型升級,並蘊藏著巨大的內需潛力。預計到2020年,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比重將由目前的45%左右提高到50%左右。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全社會服務型消費需求的重大舉措,也是把巨大內需潛力轉化為產業變革新優勢的關鍵所在。

把服務業市場開放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在服務型消費快速增長的條件下,我們預計到2020年,我國居民消費需求規模將由2017年的37萬億元左右增長到50萬億元左右。我國日益擴大的巨大消費潛力是未來10年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需要看到的是,當前,由於服務業市場開放滯后,服務型消費“有需求、缺供給”的矛盾較為突出。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關鍵要以服務業市場開放釋放市場化改革的新紅利。特別要打破服務業領域的行政壟斷與市場壟斷,推動服務業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形成市場決定服務價格的新機制。

在政府保基本的前提下,公共服務領域要放開市場、引入競爭。教育、健康、養老、文化、體育等服務型消費都是消費升級的熱點領域,都帶有公共服務的屬性。在消費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的今天,這些服務領域的市場放開后,可以創造巨大的細分市場,成為新的增長動力。為此,要在突出強調政府保基本公共服務的同時,在公共服務領域盡快、盡量引入競爭機制,優化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在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環節,引入競爭性供給主體,形成多元供給主體、多元主體競爭的新格局﹔改革和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政策體系,盡快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以降低成本,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效率。

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重點加快利益結構調整。2020年到2035年是我國由中高收入階段邁進高收入階段的關鍵時期,要形成合理的利益結構,中等收入群體比例需要從現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為此,要把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重點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並形成推進改革的行動路線。比如,盡快建立並完善有利於企業家創新創業的激勵約束機制,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在條件成熟的企業實行規范的員工持股,讓更多有能力的企業員工能夠憑借自身的技術、管理獲得財產性收入,並形成企業與員工的利益共同體﹔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環境﹔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重要的是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收益,使部分農民和農民工逐步成為“擴中”的生力軍,等等。

(三)

我國開始進入對外開放新階段,應對經濟全球化新變局,需要堅定推進以自由貿易為主線的全面開放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抓住經濟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歷史機遇,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今天,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內需潛力,這是我國融入全球經濟、進一步擴大開放的突出優勢。立足近14億人的內需大市場,保持戰略定力,以高水平的開放倒逼高難度的改革,我國就有條件、有能力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挑戰。

建立與主動擴大進口相適應的制度與政策體系。以往在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進口結構與居民消費結構脫節,進口不適應城鄉居民消費尤其是服務型消費現實需求的狀況較為突出。比如,有報告指出,我國進口總額中,消費品比重不足10%。伴隨我國居民消費升級,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日漸強烈,積極主動擴大進口,同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制度與政策體系,可以更有效、更直接地增加相關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未來幾年,如果消費品進口比重達到20%的水平,不僅會給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創造市場條件,而且每年將給其他國家帶來約4000億美元的出口機會。

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與服務貿易融合發展。從實踐看,以金融業為重點的服務業企業“走出去”較為滯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在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同時,更加注重推動服務貿易合作,提升產能合作水平。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實行服務業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政策。從不同區域的獨特優勢出發,重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以教育、健康、醫療、旅游、文化、金融、會展為重點的服務業項下的自由貿易試點。

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比如,以服務貿易為重點促進國內自貿試驗區轉型升級,不斷創新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更大范圍擴大服務業市場開放,加快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進程,著力實現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體制無縫對接的突破﹔以服務貿易為重點,以服務業市場全面開放為引領,著力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探索形成海南自貿試驗區服務貿易新高地。

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於40年前。在經濟轉型升級趨勢與外部環境深刻變化交織的新形勢下,改革發展面臨著新任務新挑戰。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贏得主動,關鍵是進一步解放思想,重行動、抓落實、見成效。堅定地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為主線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釋放近14億人的巨大內需潛力,不僅將贏得未來10年乃至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也將更大地惠及整個世界。

(作者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責編:任一林、萬鵬)
相關專題
· 遲福林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