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大家手筆:文化的開新與守成

耿雲志

2018年10月09日07: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化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東西就不會靜止不動,它一定要生長、要發展。這個過程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其中必然涉及文化的開新與守成。

近年來,人們特別關注傳統文化。然而,當人們大講傳統文化的時候,常常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傳統文化不是一個已經完成、不再變化的凝固體,它本身仍在變化發展。盡管儒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但這2000多年還是有變化的:董仲舒時代的正統思想不同於韓愈時代的正統思想,朱熹時代的正統思想不同於王陽明時代的正統思想。所以,傳統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在新陳代謝。傳統文化在新陳代謝中呈現自己的復雜性,中華傳統文化就蘊含著兩種很不相同的精神。一種是先秦文化的傳統,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錘煉出多種文化經典。另一種是秦漢以后開始形成的傳統,並逐漸得到強化,那就是奉儒家一派思想為正統的傳統。這個傳統因為延續時間長,而且離我們又很近,所以成為許多人自覺不自覺繼續尊奉的傳統,其實它並非傳統文化的全部。

文化的發展既然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反映在人們的主觀意志上,就有開新與守成之間的爭持和互動。在平常時期,開新與守成之間的爭持與互動表現得不是那麼突出和激烈,但在文化轉型的關鍵時刻就會表現得特別突出和激烈,新文化運動時期便是如此。今天,我們要正確認識這種爭持與互動的辯証關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核心問題是如何改造從古代承襲下來的傳統文化,使其成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時代的文化,這其實就是文化的開新與守成問題。近代歷史上,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是在中西文化激烈沖突的背景下推進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與中西文化關系或者說與人們對待中西文化的態度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文化新陳代謝過程中,開新者和守成者內部又會有各種不同的類型。例如,開新者中有的非常激進,有的比較持中穩健﹔守成者中有的頗為溫和,有的相當保守。

從理論上說,開新與守成都是文化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開新是為了發展,守成也是為了發展。傳統文化會不斷通過新陳代謝豐富自己、發展自己。所以,守成者並非隻守著老祖宗那一點家底,也包括守住后來通過新陳代謝所獲得的一切新東西。就像生物學上講的遺傳與變異的關系一樣,某些后天的變異穩定下來,通過遺傳傳給了下一代,於是新的物種逐漸形成。如果隻有變異而沒有遺傳,就不可能形成新物種。文化開新與守成的關系也是如此,隻有守成沒有開新不行,隻有開新沒有守成也不行。

在文化開新與守成這一新陳代謝過程中,特別要防止那種自覺不自覺地將傳統文化與新文化、外來文化對立起來的傾向。一種文化越是善於吸收新文化包括外來文化,將其化為自己的營養,越會獲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相反,若獨奉一尊,拒斥新文化,必定自我拘滯、漸趨委頓。鴉片戰爭以前,中華傳統文化在整體上從未遇到過重大挑戰。這種特殊經歷曾使許多人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完全獨立發展起來的,無需借鑒與吸收其他任何文化。這種固步自封心態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中國近代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包括對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於吸收新文化包括外來文化,能夠把它們變成自己的營養,助推中華文化不斷發展進步。要像習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樣,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而不能把文化自信變成自我滿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09日 07 版)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