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把握戰略重點 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2018年09月06日08:1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把握戰略重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深入探討。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們應深入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與戰略重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1、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方式推動符合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的各類產業的平衡發展和充分發展。一方面以創新和協同的方式激發各個部門各類資源的發展潛力,實現各類產業的“充分發展”﹔另一方面以創新和協同的方式推進各個領域各類區域的統籌協調,實現各類產業的“平衡發展”。為此,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型國家建設為支撐,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同時,以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發展,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平衡發展,優化產業體系空間布局。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實體經濟發達、虛擬經濟先進的產業體系,是科技進步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份額提升較快、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高供給體系質量。首先,應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其次,應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再次,應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現代農業在第一產業佔據主導地位的產業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一是搭建基礎支撐,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二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空間布局合理、區域良性互動的產業體系。受規模經濟和集群效應的影響,產業布局具有資源集中的“極化”趨勢。在這一趨勢下,經濟發展過程會形成空間布局集中的產業群和城市群,成為經濟發展的空間載體和強大引擎。同時,資源集中的“極化效應”也導致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並影響產業體系的區域良性互動。因此,必須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化解產業空間布局的不平衡問題,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一是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二是協調推進實施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區域的發展﹔三是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提升城市承載能力。

2、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發展生產力的同時,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也離不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體制變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現代化經濟體制。

首先,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市場准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促進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一是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健全優勝劣汰的市場化退出機制﹔三是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加快技術、土地等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政府定價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深化資源類產品和公共服務價格改革。

其次,優化政府職能配置,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首先必須突出這個最本質特征、發揮好這個最大優勢,以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為統領,優化黨的組織機構,確保黨的領導全覆蓋,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不斷提高黨和政府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必須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應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消費、投資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要更加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職能,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應更好發揮中央政府在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等方面職能,更好發揮地方政府貼近基層、就近管理的優勢,完善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方面職責,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此外,必須深化其他基礎性關鍵領域改革,增強經濟體制的系統性和協同性。一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與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要重視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要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二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收入分配制度,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必須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完善市場激勵機制和政府調節作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健全生態文明體制,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3、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貫徹落實開放發展理念,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置於開放系統之中,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著力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首先,優化區域布局,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發展空間格局。我國對外開放從沿海起步,由東向西漸次推進,開放水平參差不齊。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必須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在深化沿海開放的同時,加大西部和內陸開放力度,通過構筑內暢外通的綜合運輸大通道,打造內陸對外開放的新門戶和新平台,促進沿海內陸、東中西部協調協同開放發展。同時,堅持向發達國家開放與向發展中國家開放並重,全面發展同各國的平等互利合作,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進口來源多元化、投資合作伙伴多元化,擴大各方利益交匯點,實現安全高效可持續的開放發展﹔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在提高“引進來”質量和水平的同時,支持企業積極穩妥“走出去”,促進內外雙向聯動﹔堅持多邊開放與區域開放更好結合,積極參與區域合作和自由貿易區建設,以中國方案、中國行動推動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

其次,提升參與層次,推動形成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分工格局。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新興產業技術已成為國際資本全球優化配置的新支點與出發點。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必須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一是積極把握新技術革命的難得機遇,大力發展跨國研發合作、工業互聯網平台合作等新型國際分工方式,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層次。二是在深化制造業開放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三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

最后,堅持多邊主義,促進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經貿治理格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逆全球化風潮迭起,西方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頻出,這一方面反映了國際經貿治理已嚴重滯后於形勢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全球經貿治理變革步履維艱。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最大國際貨物貿易進出口國,應積極發揮負責任的大國作用,促進全球經貿治理格局新轉變。即要積極參與全球經貿治理,推動各國在國際經貿合作中的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平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的意願和利益,還要加快提升國際經貿治理話語權,有序推動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國內規則體系建設。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胡樂明)

(責編:任一林、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