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分享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中國社會保障學科建設:回顧與展望

鄭功成

2018年08月13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正式將社會保障列為管理學門類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獨立二級學科,一個新興學科——社會保障學科在我國誕生了。20年來,社會保障學科從無到有,社會保障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社會保障理論指導實踐、服務改革的能力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保障理論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正在形成。社會保障是與實踐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之一,也是最具人文關懷的學科之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社會保障學者要著眼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扎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理論上作出新概括,在規律上作出新總結,在話語上作出新提煉,努力把中國社會保障學科建成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水平學科。

社會保障學科建設回顧

中國社會保障學科的誕生,是以上世紀90年代末國有企業改革攻堅和全面擴大對外開放為背景的。1998年,落實“兩個確保”(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和“三條保障線”(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務。這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障進入全面深化改革與制度建設時期。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全面變革相伴隨,從1998年到2018年短短20年間,社會保障學科經歷了從無到有並不斷壯大的發展歷程,呈現出如下特色。

社會保障專業發展迅速,專業人才培養漸成規模。伴隨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加快推進,社會保障學科也獲得了快速發展。1999年,首批招收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的高校僅8所,招收社會保障專業碩士生的高校僅3所,招收社會保障專業博士生的高校僅1所。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在教育部備案和經審批可以招收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的高校已達179所,其中近百所高校設置了社會保障系,年招生規模近萬人﹔擁有社會保障專業碩士點的高校達60多所(不含在相關專業設置社會保障專業方向的),擁有社會保障專業博士點的高校有10多所,研究生年招生規模近1000人。這表明社會保障專業已成規模。

研究者與專任教師從多學科交叉逐漸走向專業化。一方面,首批社會保障專業研究者與專任教師的學歷與研究背景多樣,促進了多學科交叉研究,打開了社會保障研究視野。另一方面,社會保障學科獨立辦學近20年,培養出一大批年輕社會保障專業研究者。這些年輕學者較之第一代研究者更具社會保障專業知識與國際視野,構成了我國社會保障研究隊伍的有生力量。盡管來自其他學科的研究者仍在關注並研究社會保障問題,但社會保障學科專任教師已經成為研究主體,這是社會保障學科建設從多學科交叉走向專業化的重要標志。

服務於社會保障改革的能力不斷提升。沒有1998年的社會保障改革,社會保障學科就不可能誕生。因此,為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提供理論支撐是這一學科建設的重要使命與任務。在社會保障成為獨立學科之前,一般是經濟學者、社會學者和商業保險專業教師等以跨界或兼業身份開展社會保障研究,主要是介紹國外經驗,為國家社會保障改革決策提供參考。社會保障學科誕生后,伴隨專業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直接服務於社會保障改革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2000年,當時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率先在中央部委成立咨詢委員會,開啟了專家學者參與社會保障改革決策咨詢的先河。這批咨詢委員被認為對世紀之交的社會保障改革作出了直接理論貢獻, 但14位咨詢委員主要來自經濟學、社會學、法學、人口學領域,專業從事社會保障研究的僅1人。到2007年,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理論學術界組織開展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20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研討,其中高校社會保障專任教師佔60%以上,核心組成員中社會保障專家佔80%以上,所完成的重要成果《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理念、目標與行動方案》及其衍生的四卷本成果,被譽為我國社會保障改革與體系建設的全景式理論藍圖,為2008年以后的社會保障重大改革與社會保險立法等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這充分反映了專業隊伍建設的成就。

社會保障學科發展進入新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學科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入決勝期的大背景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步伐也在加快,社會保障學科建設進入繁榮發展期。

社會保障理論學術平台建設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2月正式成立的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是全國社會保障領域專家學者的聯合體和學術共同體。該學會搭建的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全國社會保障教學研討會、全國社會保障青年學者論壇、中國養老金高峰論壇等一系列平台,為社會保障界的學術交流創造了條件。2017年1月創刊的《社會保障評論》,是全國唯一進入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社會保障期刊,填補了社會保障領域沒有核心期刊的空白。2005年由中國學者聯合日本、韓國學者發起創設的“社會保障國際論壇”已在中、日、韓成功舉辦了13屆,成為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交流機制。

社會保障理論研究走向繁榮。這主要表現為一些重大理論與政策問題受到空前關注。伴隨社會保障改革從試點進入成熟、定型發展新階段,急需對中國社會保障的發展道路、價值取向、目標追求、體系建構與行動方案進行深入研究。過去5年,各種觀點紛呈,著述豐富。特別是《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等年度報告的出版,對社會保障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促進學術界在社會保障發展理念是基於互助共濟還是個人主義、是基於社會公正還是效率優先等問題上增進了共識。被中宣部、教育部列入重大項目的社會保障課題達50多項,一大批研究成果被立法與改革方案吸收。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制定慈善法以及具體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方案的背后,均有相應的理論學術成果支撐。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也從以定性研究為主走向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精算技術、模型應用開始進入社會保障學術領域。

社會保障專業發展更加理性。近5年來,高校社會保障專業師資隊伍持續壯大,每所辦有社會保障專業的高校平均有9名以上專任教師,師資的學歷與職稱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同時,社會保障專業發展更加理性。在教育部備案和經審批可以招收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本科生的高校中,近幾年有18所高校已不再招生,部分高校的社會保障專業碩士點、博士點被並入行政管理等專業,辦學數量在收縮。這並不意味著對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減少,而是對以往一些高校在不太具備條件的情況下盲目上新專業的糾偏。師資隊伍不斷壯大與招生規模有所縮減,反映的正是社會保障學科建設與發展更加理性。

在肯定社會保障學科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這一學科建設的目標還不清晰,理論研究水准有待提升。一方面,由於社會保障專業起步較晚,加之沒有經歷過從培養本科生到碩士生再到博士生的成長過程,這種跳躍式發展使學科存在先天不足:專業屬性不夠清晰,人才培養目標相對模糊。有的高校社會保障專業完全依附於公共管理專業或人力資源、商業保險專業,其課程體系亦被所依附的專業侵蝕,畢業生大多從事非社會保障專業工作。這種狀況若持續下去,將難以形成成熟的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也難以擔當起為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提供足夠人才支撐的重任。另一方面,在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存在人文關懷與公正意識薄弱、對計量技術的迷信與忽略並存、應用性對策性成果多而基礎理論成果少、盲目跟隨西方、有中國特色的重大成果不多等問題。這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所經歷的全面而深刻的變革顯然不相匹配。

社會保障學科發展展望

經過20年發展,社會保障學科在高等教育界與社會科學理論界已佔有一席之地,但與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學科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保障學科應當也能夠實現更大發展。

新時代為社會保障學科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利大背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這些重要思想為社會保障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在這一進程中,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是需要優先完成的重大目標任務。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全民福利水平不斷提升,中國社會保障事業必將實現空前發展。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需要科學的社會保障理論支撐,而且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承擔相關工作任務。國家發展與增進民生福祉的現實需要,決定了中國社會保障學科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發展社會保障學科需要著重解決三大問題。一是明確學科性質,完善專業知識體系。任何學科建設都需要明確以什麼樣的價值取向和知識體系來培養人,培養的人應當擔當什麼樣的社會角色等問題。我國社會保障以公平正義共享為基石,以互助共濟為基本原則,走的是政府主導、社會化、多層次的發展道路,致力於為全體人民提供基本生存與發展保障。這一制度特質決定了社會保障學科的鮮明價值取向是促進全民共享和增進全民福祉,進而需要構筑起具備人文關懷的專業知識體系。二是重視本土化專業隊伍建設。我國社會保障改革實踐不僅提出了人類社會保障史上最豐富的研究課題,而且為全球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在我國社會保障發展中,借鑒國外經驗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及時總結中國經驗、解決中國問題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作出理論貢獻。因此,特別需要培養一支植根中國、了解中國並具有國際視野的學者隊伍,避免陷入片面模仿西方理論與技術的窠臼。三是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擺脫依附於其他專業的地位。一些高校的社會保障學科依附於所在學校的強勢專業,不僅無法塑造社會保障學科應有的價值觀,而且無法根據社會保障工作需要設置完整的課程體系。應盡快改變這種局面,進一步明確專業培養目標,以專業價值觀與知識體系來培養專業的社會保障工作者。

社會保障學科發展要與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相適應,擔負起為國家服務和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的雙重任務。最近30多年的中國社會保障改革是一場全面而深刻的制度變革,也是人類社會保障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改革實踐。它解決的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民生問題,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道路,既積極借鑒國外經驗又決不照搬任何外國模式,因而需要中國自己的專家學者在扎實調查、充分了解國情的基礎上,研究、解決好中國的社會保障問題,為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提供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全面建成,必將為人類社會保障發展貢獻新的制度文明,也會為其他國家提供有益啟示。無論是借鑒國外經驗,還是講好中國故事,中國社會保障學科都有必要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成為全球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者為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3日 16 版)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