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

周躍輝

2018年07月20日08:08    來源:學習時報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目前,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但產量大並不意味著產業強。加快做強與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大國產業,培育大國技術,鑄造大國重器,實現工業強國、制造強國戰略目標,必須加快搶佔大國產業制高點。

縱觀世界各國產業發展史,“大國”與“小國”之間的產業選擇是不同的。在產業發展戰略中,主流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一直居於主導地位。該理論認為,在國際貿易和競爭格局中,一國發展戰略的長期績效,決定於能否充分發揮本國內部產業之間的比較優勢。據此,要實現向工業化國家轉化並獲得較快的經濟增長,發展中國家一般都是根據自身比較優勢來確定哪些產業優先發展。比如,對於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中國來說,因資本相對稀缺而勞動力極為豐富,最佳路徑是利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大力發展勞動力比較優勢突出的產業,以最快速度縮小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與此不同,還有一種思路指出,一個國家要充分利用“后發優勢”來確定產業發展戰略。它是說后起國家要趕超,不必亦步亦趨地跟隨領先國家之后,而應率先在一些前沿領域佔一席之地,直接展開技術創新和產業跟進,跳躍式地發展前沿產業實現趕超戰略。

與上述傳統比較優勢或后發優勢理論不同,利用大國優勢發展大國產業、鑄造大國重器,是一個制定產業戰略的新思路。事實上,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確定其產業戰略時,不僅要考慮其各產業之間的優劣勢,也要考慮與領先者相比有無產業發展的優劣勢,還要考慮其國家規模和市場容量大小。對此不難理解,在自然條件和發展水平相當的國家之間,僅在數量意義上的“大”“小”之分,決定了它們分別發展特征極不相同的產業。這不僅取決於國家意志、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而且與國家規模大小密切相關。

這樣,我們就把“作為大國必須發展,同時也隻有大國才能發展的技術或產業”稱為大國技術或大國產業。其中的大國包括三層內涵:一是面積規模之大﹔二是人口規模之大﹔三是由人均收入提高所決定的經濟規模,即實質上是市場規模之大。這三個內容的大分別從必要性和可能性兩方面,內生地決定了一國優勢產業的選擇和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像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高速鐵路、航空母艦等大國產業,就隻有大國才具有發展這些產業的巨大優勢和廣闊空間,而這又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和打造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所在。

因此,我國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戰略,必須要通過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試想當年建設三峽工程,如果都是靠引進,靠別人給予,我們哪會有今天的引領能力?鑄造大國重器,必須要有信心突破核心技術的瓶頸,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力氣、真功夫,深化發展大國產業的體制機制改革,凝心聚力取得突破,把挑戰變成機遇,真正搶佔大國產業制高點,真正將大國重器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

(責編:任一林、謝磊)
相關專題
· 重要評論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